第五百九十一章 圣君在世
弘治皇帝颇有些头痛起来。
还是尧舜。
弘治皇帝一说,翰林们顿时炸了。
这策论,一个个念出来。
陛下这啥意思,这是帮亲不帮理啊。
只是觉得有些闷罢了。
太子殿下是您的儿子,所以您就可以掩饰他们推崇太子为圣王,可这……却是原则上的错误,单凭这个,就该罢黜这些阿谀奉承的贡生才是。
而今,坚持到了现在,师公和恩师,给予了自己金榜题名的机会,这使他们对于师公和恩师,更是佩服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
一下子,殿中诸臣哗然。
之所以吹嘘太子,其本质,就是吹嘘西山,就是吹嘘师公,吹嘘新学。
这个比较狠,居然没有提尧舜,而是以太子来举例。
十五人,不约而同的,做出了选择。
不过……对于这样的文体,大家已经习惯了。倒也不觉得什么不同寻常。
有人道:“陛下,臣以为不然,引经据典,必须恰如其份,若随便引用,词不达意,言过其实,这还是文章,是策论吗?”
而要讲到亲民爱民,他朝天子写了不妥,本朝天子说了也不妥,不以尧舜切题,还能找谁,难道还能找方继藩不成?
又有人道:“太子乃本朝储君,臣不敢诽言,只是臣斗胆要说,尧舜与三皇五帝,竟与当今太子相比,这……臣以为,刘杰诸人,这是在害太子啊,太子殿下年纪尚幼,便说他得民心,在西山,广得民望,臣以为………这很不妥啊。”
此时的作文,讲究的就是引经据典,先从引经据典切入进文章。
“百姓乃吾之衣食父母也,衣食于臣而言,而安生立命之本,百姓亦如是也。臣闻西山镇国府,太子殿下招徕流民……”
立场如此,再无二话。
只不过……
弘治皇帝皱眉,道:“引经据典,本就各有不同的想法,这不足为奇,朕看,还是以文章好坏来论长短。”
等到了西山众贡生的时候,文风却是一改,这些人,确实是作策论的小能手,这策论可谓是丝丝合缝,密不透风,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