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聪明的皇孙
大明寻常的卫所,是平日耕地,闲时练兵,这些已经沦为了武官们佃农一般的士卒,是最惨的,三餐不及,青黄不接,战力……自是没什么可说的。
朱载墨看了方正卿一眼。
唯独吃这玩意,却不同。
方正卿打了个寒颤:“若真是边军,多是从外地调拨而来的,口音肯定不只大同本地的人马,而且……这个时候也没听说过,要调大同的人马入京。殿下,卑下以为,这有些不对劲。”
在冷兵器时代,绝大多数武器都不是一次性的消耗品,再好的刀剑和弓箭,哪怕前期花费再高,却也可以重复使用。
之所以三日一操,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无法承受太过激烈的操练,否则,连续操练一个月,十个人,只怕就已倒下七八个了。
“从何而来?”
因而,哪怕是他们,往往也只有三日一操的水平。
“从大同方向朝京师急行,而且………他们显然也放出了许多探马……”
大鱼大肉,想都别想。
朱载墨皱眉:“大同,除了边军,还有什么人马呢?”
其中最大的消耗,是粮食。
一群少年已经纷纷围拢上来。
养兵,尤其是养真正的精兵,耗费是极大的。
这果然有些不对劲了。
可即便是这样的精锐家丁,也只是保证你不饿肚子而已。
若只是寻常的调动,为何放出如此多的探马,除非是备战的状态。
再好一点的士兵,则往往是武官们的家丁,一般的武官,往往会养着一批亲兵,这些亲兵,最后成为了家丁,犹如私奴一般,一般情况之下,他们不必从事生产,武官们给予他们颇为不错的待遇,比如……能给他们一口饱饭,而他们付出的,既是在军中,对武官的绝对忠诚,使武官可以控制住军队。另一方面,则是在作战之中,成为精锐,是武官们手里的尖刀。
“且他们穿着的,虽是大同卫的军服,可卑下故意和他们接近,发现他们都是大同的口音。他们只说寻常的调动,是奉旨入京……可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