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七章 父子
“奴婢遵旨。”萧敬道。
孩子和孩子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到了这个年龄,还是懵懵懂懂。可同样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在后世,却已弹得一首好钢琴,说的一口好外语,或是诗词歌赋,倒背如流。
他随即,侧目看了萧敬一眼:“方卿的奏对,誊写一份,交内阁,看看阁臣们有何看法。”
朱载墨几乎没有一日是闲着的。
弘治皇帝忍不住仰头,感慨:“朕与卿家,尽了人事,可最终……能否在黄金洲立足,却需要看天命了。朕自克承大统,敬天法祖,愿上天佑我大明,也愿列祖列宗,能能保佑卿家与诸将士!”
弘治皇帝听了,一愣,不禁哂然:“忠良也。”
朱载墨微微皱眉:“昨日先生所教的国富论,很有几分意思,你听明白了吗?”
方景隆显得恭顺:“陛下,大明就是臣的家,臣在哪里,只要是大明疆土,便处处都是臣乡。方家与寻常人家不同,自元祖随太祖高皇帝起兵,再至历代先祖,辗转南北,为国尽忠,蒙受君恩,因而,先父在世时,就曾有过这样的教诲。臣奉君命,常年在外,可但凡见了继藩,也是这样教导。”
“听明白了一些。”方正卿眉飞色舞道:“原来商贾这样的重要。”
弘治皇帝深深看了方景隆一眼:“方卿家劳苦功高,不日,即将扬帆出海,方小藩,一直都在宫中,你的妻子,已去了后宫见皇后了吧,而你……久不回家,也该回家,去看看……”
这也让他和其他的同窗一样,都养成了一个极好的习惯。
至少,这一个方略,可行。
规律的生活,加上平日的锻炼,再加上充足的营养,以及不断的学习,他的身边,永远都有最优秀的人,只是这些人,从不告诉他真实的答案,却永远教授他解决问题和做事的方法。
听了方景隆的一番奏对,弘治皇帝这才放下了心。
朱载墨道:“我觉得,先生所教授的,还是太浅薄了,国富论里头,还有许多更深的东西,没有和我们讲透。”
“不对。”朱载墨永远小大人的模样,他个头又高了不少,显得很是沉稳。
同时,这也将是未来修著实录的重要资料。
他年纪虽小,却很忙,又要在保育院里读书,隔日,还要去西山县里处理公务。
陛下召问大臣,都需存档记录,这奉天殿的角落里,自有人进行速记,这相当于后世的会议纪要,需送翰林院进行存档,以备随时查阅。
一个七岁多的孩子,久而久之,似乎对于人世间的事,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