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发威 shang
授官后,朱棣命令侍读学士解缙选择才资英敏者就读文渊阁,由司礼监月给笔墨纸张,光禄寺给朝暮馔,礼部月给膏烛钞每人三锭,工部择近第宅居之。不知道解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开始差点害得景秀名落孙山,结果这次状元景秀自然不可能落选,但二十八人的入选名单之中却没有周忱的名字。
周忱却也不客气,直接在朝堂上向朱棣上奏说“少年愿学”。
景秀中了文状元,钱成中了武状元,唯有周忱没额外得到照顾。所以当周忱提出这个要求时,朱棣非常高兴,立即宣布增周忱共为二十九名。
周忱没有见好就收,而是进一步毛遂自荐说自己的会试策论很好,希望皇上考虑一下。
还考虑个屁?
《论如何实现华夷一家》本身就是朱棣自己的思路!即便周忱不提议。朱棣迟早也会找个由头让朝臣们对此进行讨论。如今周忱主动为之分忧。朱棣自然也就领了他这个情,顺水推舟让朝臣们发表意见。
儒家思想中虽然本能地轻视狄夷。但对于实现“华夷一家”却也并不反感,因此大臣们基本上持赞同意见。
于是,朱棣地民族大融合政策也顺利地获得了通过。
三条策论中,唯有钱成的《论如何解决游牧民族对中原的骚扰》遭受了强烈的狙击。因为,大多数自视为孔孟子弟的官员们无法接受以人头换票据的作法。他们认为这种作法太野蛮血腥,不符合泱泱大国地气度。
朱棣不在乎虚名,但官员们在乎。又由于朱棣登基后并没有对左逆文臣实施血腥清洗,因此官员们并不象原来历史中惧怕眼前的这个皇帝。结果,御吏、给事中甚至是普通的官员轮番上阵,哭着喊着表示绝不能接受朝廷实施这种政策。
明朝的皇帝对于这种情况一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收回自己的决定,要么是通过廷杖迫使反对的声音消失。朱棣自然不会收回自己的决定,但他也不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法。毕竟,廷杖这种做法太伤害人的尊严,最终会导致明朝的文人逐渐丧失自己的人格尊严。
在朱棣既不愿意放弃自己地计划,又没有表现出强硬姿态地前提下,朝廷上针对这条策论是否应该实施持续辩论了足足五天。越往后,朱棣便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当他开始考虑是否应该祭起“廷杖”这一法宝时,却收到来自辽东的急报:永乐元年(1403)三月。蒙古军队进攻辽东,大肆抢掠了一通。
辽东都指挥使沈永是个无能之辈,无法抵御倒也罢了,居然还试图隐瞒这一消息。不过,都指挥沈永在辽东地区毕竟不能只手遮天,这个消息最终还是通过东厂传到了朱棣地耳中——事实上,马骐在“说话”中讲述的周家二少爷之所以会接到征召令。正是因为鞑靼人入侵辽东的缘故。
知道这一消息时,朱棣很恼火。非常恼火,极度恼火!!!
导致蒙古军队进攻辽东的原因很简单:靖难之役。
燕王为了争夺天下,不仅将属于自己节制的兵力大量抽调南下,而且还绑架了宁王,将宁王麾下的主力也抽调一空。于是,北方的防御便自然而然地变得空虚了。
靖难之役一共打了四年。一开始鞑靼人还不清楚情况,再说北元残余势力分裂为西部地瓦剌、中部的鞑靼和东部地兀良哈。光窝里斗已经够费神了,自然不敢主动去惹燕王和宁王。这两个麻烦人物,特别是燕王,在蒙古人的印象中他是个见石头不言语都要跑过去踢三脚的坏到极点的家伙,如果别人主动惹事,那更是得理不饶人。燕王虽然抽调了宁王的兵力并且将全副心思都放在了南面,但余威仍在,因此鞑靼人很长时间里都不敢有所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