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民族大融合
这个时代的人不象后世那么实际。若朱棣在后世拉住一个路人问他:是否愿意以性命作为代价名垂千古?那么朱棣多半会得到一个白眼。但是在这个时代,很多读书人地最高梦想都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儿,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言官不顾性命地进谏。
“第一,凡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教谕。若是干满九年,或者是死在任上,礼部将以红花鼓吹的仪式将其牌位送入城隍庙配享香火。”
对于监生来说,配享太庙或是孔庙太不现实,身后入贤良祠的可能性也不大。能够进入城隍庙配享香火,也是一种极大的荣誉了。因此,有了这种条件,哪怕不提高薪酬很多监生也会对这份工作趋之若骛。
顿了顿,朱棣又道:“第二,该教谕的教出来的少数民族学生之中若有能考中秀才者。升其为正九品的国子学正。授其将仕郎散阶;弟子中若有能考中举人者,升其为正八品地五经博士。授其迪功郎散阶;弟子中若有能考中进士者,升其为正七品的太常博士,授其文林郎散阶;其弟子若能进入三甲,升其为正五品的翰林学士,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学官升官的路子极窄,象教谕这种未入流的学官,绝大多数终其一生能够升到从九品就已经算得上仕途顺利了。有了这份奖励,那些热衷于做官的监生必然会动心。
朱棣自信地一笑。
“教谕的官衔未入流,也就是说月俸三贯。按一贯可买一石米计算,这点俸禄只能勉强保证一家人不至于饿死。但监生如果愿意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地担任教谕,那么朕会在经济方面对之进行补偿。”
“之前朕已经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创立了养廉银制度。布政使的养廉银是其正俸的8-10倍;知府的养廉银是其正俸的6-8倍;知县地养廉银是其正俸的4-6倍。而大多数佐杂官员的养廉银与正俸之比。则相对较低。布政司经历官居从六品。府经历位居正八品,县主簿位居正九品。这些佐杂官员的养廉银仅高出正俸的2-3倍。佐杂官员的养廉银比各级主官要少,但比学官多——因为,所有地学官都不拿养廉银。国子监丞、国子监助教、国子监典簿、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学正等学官虽说不拿养廉银,但因为他们属于京官,因此还可以拿到恩俸和双俸。地方上的学官官职既低,又没有养廉银以及恩俸、双俸。以教谕为例,全部收入也只是每年36贯,只能勉强保证一家五口的温饱。”
“但如果监生愿意去少数民族聚集区担任教谕,他将额外获得两笔收入。首先,他将获得每年180贯的养廉银——这笔钱相当于正俸的5倍。其次,他还能兼任监军一职,能加支养廉银36贯。如此,该教谕一年的正俸和养廉银加起来便有216贯了。”
说到这里朱棣顿了顿。这笔收入大致相当于他穿越时的6-8万人民币,在小县城有这笔年收入绝对算是高收入了,在贫困山区。更是可以称得上是大富翁。如今少数民族聚集之处大多是穷乡僻壤,更何况很多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还是奴隶制。去了那种地方,教谕地生活水平或许无法与奢华的贵族头领相比,但绝对比部落普通民众要富裕很多。
求名地会动心,求官的也会动心。双管齐下,自然能够吸引秀才们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区传播中华文化。
这时杨荣笑道:“听皇上这么一说,我都动心了。”
朱棣一乐,知道杨荣只是在变相地支持这项政策,同时也是在逗自己开心。杨荣现在都已经是六品官了,若朱棣真的让他去做个未入流的教谕,他肯定会哭着喊着说舍不得离开皇上。
在“支边干部”地薪酬上朱棣表现得很慷慨,但事实上他却是在慷他人之慨,因为这笔费用不会增加户部地额外开支。少数民族聚集区实行了有邑贵族制度之后,那些土司头人们每年都应该向中央政府缴纳相应的税赋。从这笔税赋是拿出一部分用来支付教谕地薪酬正好合适。一方面不会给中央政府带来额外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少数民族对增加支出地反感——毕竟这笔钱是花在少数民族身上了。
朱棣正在暗自得意时。杨士奇却因为年轻时闯荡过江湖,见多识广,因此皱着眉头表达疑虑。
“皇上,提高养廉银的作法确实可以增加吸引力,但狄夷所在之地多遍布毒蛇、水蛭、蜈蚣之类地毒物,外地人一不注意就会丢掉性命。即便小心翼翼地防备蚊虫叮咬,可是在那种地方还往往会水土不服。沾染时气,受毒瘴之害的竟是十有五六。教谕去了,即便侥幸任满回到内地,也会有不少人终身病残。”
杨士奇这么说自然是委婉地表示反对,朱棣却也不恼,反而笑道:“这才是老成谋国,股肱之臣忠良之心嘛。反对朕的意见不要紧,重要的是一定要言之有物。”
杨士奇说的确实是事实。即便是后世。卫生环境、医疗条件比十五世纪不知要超出多少,可仍然偶尔有援藏干部死于水土不服的事情发生。不过,朱棣对此却早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