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朱棣VS赵光义
穿越以来,朱棣地心肠已经越来越硬。诛戮杀伐时也脑海里也早已不闪现什么人权、道理的概念了。可每当朱棣不怀好意地望向朱文圭时,却总是被他那充满着孺慕之情地天真眼神所打败。
宋太宗赵光义其实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赵光义是宋太祖之弟,在继承了宋太祖的皇位时,宋太祖的子嗣不仅未绝,而且两个儿子均已成年。令朱棣忌妒的是,宋太祖一系的子孙在后世并没有叛乱——尽管最后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手中,但那却是太宗一系的皇帝自愿让出来地。若建文皇帝一系后裔也如宋太祖一系的子孙那样老实,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但朱棣的疑心已起。却是再怎么也压制不住了。
朱棣自失地一笑:就疑心病的严重程度而言,自己似乎不如宋太祖。
天人交战良久,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眼下朱文圭还小,古代人哪怕是皇室宗亲,十岁之前夭折得也多。若朱文圭夭折了,那便什么事都没有。若朱文圭象历史中那样并不短命。那便寻个茬子让朱文圭重新成为建庶人……至于说一字并肩王这个位置,建文皇帝的三个弟弟是没有希望的。
据线报传来消息,广泽王和怀恩王在瘴疬横行的吕宋已经先后患病,能不能撑过今年冬天都不好说——在朱棣没起猜忌之心时,这不算什么好消息。但现在嘛,朱棣只能感叹自己确实是“天命所归”。剩下一个敷惠王,朱棣早已在“自愿”跟随而去地人当中掺了钉子。如果广泽王和怀恩王相继离世后敷惠王仍旧活蹦乱跳,那便暗中命令“钉子”帮敷惠王一把,送他与三位兄长团聚。
第十六章朱棣vs赵光义
回宫已经有好几天了,朱棣这几日倒真是忙。/WwW.QΒ5、com/
以前管理国事时,只觉得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扰人心烦,巴不得全都甩给太子处理。可是离宫出巡一段时间后,却又觉得不紧紧地关注便不放心,因此将太子这段日子处理的奏折全都检查了个遍。
好不容易将那些奏折看完,朱棣总算有了空,于是一大清早又去找太孙玩。
朱瞻基和朱文圭也是好多天没见到朱棣了,因此情绪颇为亢奋。两个小人儿在眼前兴奋地嬉笑打闹,见朱文圭每次望向自己时总是带着仰慕亲近之情,朱棣忍不住叹了口气。
朱棣忍不住安慰自己:宋太祖没那么重的疑心,那是因为他没去民间微服私访。要不然听到什么风言风语。还指不定赵光义会做出什么事呢!自己如今改变当初的决定,主要是受其他人的影响?责任在他们!
一字并肩王这个制度朱棣舍不得放弃。但是这个并肩王的位置到底给谁呢?
给汉王或赵王?
当初搞出一字并肩王来,无非是想用鲶鱼效应使得整个官僚集团一直保持活力。将监察部的经费定得极低,又暗示他们可以通过侦破官员犯罪后抄家的途径弥补经费,其目的是让监察部狠狠地得罪中央一系的官僚集团。
朱棣的目的确实达到了,监察部无奈之下,甚至就连吏员也不放过,自然将中央一系的官僚集团得罪得狠了。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古话确实是有道理的。中央一系的官僚集团,甚至包括吏员在内,恨监察部恨得牙痒的人不在少数。但一字并肩王一系却在民间获得了很好的名声……况且,朱文圭还有着建文皇帝的血脉,在法理上也能蛊惑人心。
其实朱棣自信至少自己在世时不会出什么乱子,而且他也并不在乎皇位是否一定是自己的后裔继承。按道理说。没有军队地支持,没有官僚集团的支持,再怎么也掀不起大风浪来。可天灾这种事儿防不住,**也未必能够避免,因此不可能彻底杜绝农民起义这回事。
一字并肩王在民间获得了很高的声望,而且可以预见,这种声望将越来越高。眼下虽然无事。对景儿时也许就是大事!不堪言之事!若将来扯旗造反者拿一字并肩王做幌子,还怕不应者云集?叛乱的规模越大。尸山血海的场景自然也就越多。何必呢?
朱棣毕竟是皇帝,首先需要考虑的还是国家的安定。这种事情不处理好,万一将来闹出什么乱子,岂不是白白被后世笑话?既然如此,哪怕某人无辜倒霉,但至少一路哭不如一家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