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烈属待遇
想着一名恩骑尉至少管理五十户,而那种特殊的采邑在同等条件下却需要供养至少五十名烈属,杨荣小心翼翼地问道:“这个标准会不会太低?”
朱棣皱皱眉。“大富大贵自然不可能,但温饱却绝对能够保障。朝廷对采邑所征收的贡税,至多不过两成。而佃户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却在三成至七成之间。朕之前规定过,领主对领民征收赋税时,对于自由民至多只能征收两成,但是对于非自由民,那便最多可征收四成。将来收复安南,闻风而降的地区,其百姓可算作自由民。做了抵抗的,根据其抵抗的激烈程度,较重的便将之押回本土做苦役户,抵抗程度较低的则视为佃仆,可向其征收四成的收入。”
“如此一来,烈属便至少可以享受土地出产的两成收益。既然一户领民凭借六成的收益可以养活一家人,那么一名烈属享受其中两成,没道理日子过得比领民差吧?况且烈属只要有少许劳动能力,还可以放羊、割草、收集柴火什么的,总之日子应该比领民过得好才对……嗯,对了,凡是因为战斗而身负残疾者,则双倍享受这种待遇。”
杨荣又道:“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妇孺身体较弱,若是没能走到采邑就死了,无疑也是很伤士气的。”
朱棣一滞,然后没好气地说道:“世间哪有万全之策?既要照顾好烈士的身后之事,又要顾虑到朝廷的财政负担……”见杨荣似乎还想要说什么,朱棣不耐烦地摆摆手。
朱棣仔细想了想。毕竟主将都不思抵抗了,凭什么让当兵的奋不顾身?天底下根本没这个道理。既然吕毅都轻饶了,那么普通官兵也就没必要责全求倍,不处罚算了。
参加抵抗的官兵们,似乎除了阿牛之外都战死了。阿牛自然是应当重赏的,但如今他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想那洪承畴,崇祯为他大办后事用以激励将士,谁知道后来却传来洪承畴投敌的消息,真是叫人哭笑不得。所以说,对阿牛的奖赏还是暂时放一放好了。反正只要确定阿牛没死,而且没有投降安南人,那时再给予重赏也不迟。唯有已经战死的将士,其抚恤工作倒是需要尽快进行。
“阿牛现在失踪了,奖赏的事情暂且放一放。先说对战死将士的抚恤问题。那些将士染血沙场,朕至少得保证他们身后无忧。”
“这样,既然战死沙场者死后进入烈士陵园享受供奉,则他们可称之为烈士,而他们的直系亲属以及遗孀则可称之为烈属。除一次性给予一定的抚恤金外,但凡烈属,均享受免税以及定期领取朝廷发放的抚恤金的待遇。”
见杨荣表情古怪,朱棣突然意识到现在还只是十五世纪初期,生产力无法和后世相提并论。而且这种年代,一个大败仗打下来死上十万八万的也不稀罕。就算不打大败仗,可这一仗死个万余,那一仗死个八千,加起来需要照顾的烈属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每产生一名烈士就会产生数名烈属,若是朝廷向所有的烈属都发放定期抚恤金,哪怕其抚恤金仅仅达到温饱的标准,那也是一笔极其沉重的负担。
“好了,就这么说定了。纪纲,刚才你说有要紧事,到底是什么事?”
最新全本:、、、、、、、、、、
想法虽好,但如果不符合实际,那便反而会造成很坏的效果。升斗小民大约不会有太高的道德素质,一旦抚恤金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按规定发放了,那便会激起强大的怨恨。而硬着头皮发放……凭明朝的生产力,能够提供那样的福利吗?恐怕到时候只能滥发大明宝钞,进而导致经济崩溃吧?
朱棣暗自叹了口气,决定收回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抚恤金太高则朝廷无法承担,因此主要是象征意义居多。就每人每年一个铜板吧,表示朝廷并没有忘记烈士的贡献。”
见杨荣的表情变得更加古怪了,朱棣知道他在暗中腹诽自己小气,却也不去管他,而是自顾自地说道:“至于说家中生活困难的烈属,那自然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如果确实生活困难,那么烈属可提出申请,核实后,用这个办法来解决。”
“将来帮助陈天平重新统治了安南后,从安南划出若干采邑出来专门用来供养烈属。这些采邑的所有人并非有邑贵族,而是由众多烈属共同管理,收益由烈属们自行商量着分配。原则上,就以每户供养一名烈属为标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