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 东北大决战(一)
功夫不负有心人,等第一军等主力顺利占据黑山堡,与西路军,中路军三路三军完成从黑山到卓新,到彰武的弧形包围圈部署后,东路军司令部终于给十六军和十九军下达命令,命令他们进攻盘锦,占据营口,居中策应,随时准备进入沈阳城!
决战之前,三十万日军就几乎处于国防军全面的包围之中。虽然国防军最终顺利完成包围圈。但除了西路,南路实力雄厚外,无论是北路从外兴安岭增援过来的军队。还是从海上在大连,丹东登陆的军队,实力都有些薄弱。如果日军的统帅,或者说如果日本当局眼光可以稍微放长远一些,集中兵力从某个的方寻求突破,跳出包围圈,撤回朝鲜,专心经营朝鲜。虽说兵力受损。但是对于日本来说,核心力量并未失去,有待来天,未尝不可东山再起。
但是,占据东北数年的日本人,已在东北投资了大量的金钱。无论是东北肥沃的土地还是这里物资丰富的矿产资源,都是日本做梦也不愿放弃的宝贝。而日本陆军经过研究之前的失利认为,中国国防军之所以在前面取得如此之大的战果。乃是他们的装甲坦克师之便,让日军的战斗力完全没有办法发挥。
但是新民地区就完全不同。这里地势复杂,山水交错,根本不适合装甲机械师大规模机动作战。所以,国防军的优势在这里难以完全发挥。在这里寻求决战,最不利也要让国防军的进攻遭到大挫,那么即使是谈判回撤,日本也会在谈判时占据一定的主动。况且日方虽然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了近三十万之巨的军队。但这三十万军队中,怕是有三分之二都是朝鲜伪军。真正的日本陆军仅有十余万而已。
而随着战争的进行,东北日军收缩防线,把分散各地的日军精锐迅速集中。整个沈阳地区三十万军队中,单单是日本陆军就有近二十万,且是日本东北军的核心主力。
国防军这些年来几乎百战百胜的原因历来为国内外所热烈讨论,得出的结论是五花八门的。严格刚。有素的练小精良的装备,不断的战争培养锤炼。临叩…民意支持和蓬勃的士气等等。然而在这众多的原因中,曾经有名荣获一等铁血勋章,立下各类型战功无数的退役老兵说了一句话,却几乎道出了无数人探求而不可得的真谛。
因为我们不怕死!一句简朴到不可思议的不怕死三个字,几乎道尽古往今来,无数百战之师必胜的秘诀。
师不必众也,而效命者直。士无皆勇也,而致死者胜。一人投命,足惧千夫!
这句不怕死背后,包含了国防军这些年来用胜利积攒的信心,包含了国防军无比强大的战斗力,包含了国防军无比完善的抚恤制度,包含了国防军这些年来艰辛的成长和成功的军人职业理念,职业素质教育的成功。不怕死,不畏死,不等于就是去送死。唯有心中无惧。敢战,敢胜,才能胜利。而胜利者。往往付出的死亡代价,总是要小上几分
。
日本收缩防线,或许失去了战略纵深与活动空间。但从他们的部署来看,他们似乎也并不寻求在东北与国防军打持久战。那么采用大纵深的复杂战术运用,就不如把所有力量收回,攥成一个拳头,给敌狠狠的一击。
伤敌全身,不如毁敌一角。只要对国防军的精锐部队造成巨大的伤害,就不愁中国人还会继续战争下去,就不怕中国人不寻求停战。
挫折没有让北路军的攻击锐势变缓,反而变愕更加凌厉起来。在全歼公主岭守军,拿下这处要地后,北路军分驻双辽,四平,辽源三地休整。在总攻的命令下达后,三地国防军几乎倾巢而出,目标直指辽北重镇铁岭。
丹东驻军接到的命令是一部原地驻守,截住决战后,可能从沈阳方向撤退的散溃日军,同时防止朝鲜的日军的牵制支援。另一部北上本溪,配合大连方面的陆军作战。而从大连登陆的驻军,在一番比之当初台湾登陆战还要激烈的登陆作战后,始才完全攻占大连。与当初台湾登陆战不同的是,大连的守军在国防军几乎占据全部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得不到海军的支持。而且这次登陆战的规模,更是多处撒网,最终直指大连的战术,作战虽然激烈辛苦,但却不似台湾安平堡之战的那般惨烈。
攻占大连后,诸军轻装简行。以味兵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一路北上,攻城拔寨。沿途民众***,呼声高涨。如果不是国防军纪律严格,恐怕这军队却会越打越多。等到打到鞍山时,支援为国防军做后勤劳力的民众,就达五万之巨。
另外,身为原奉军的十六军更是当仁不让。在锦州之前,他们和新桂军一般都是殿后专门收拾俘虏。新桂军的十九军尚且好点,怎么说蔡锋在南方军中的影响不可低估。乃是新桂军的最早创始人。给他们下达啥命令,还敢有半点怨言。但十六军就不一样了,要知道在东北,他们可是主场,不能如此袒护。把收复东北的功劳,全部给第一军他们吧。
十六军越是意见多多。蔡愕似乎越加让他们殿后。张学良虽然年轻,但并不是无智之辈,当初的急切光复故土的心情在锦州一战后。瞬间就变得有些清醒起来。锦州之战后,十六军终于变愕沉静,不仅效率非常高地处置好俘虏,还开始运用他们在东北的地主优势,全面动作起来,协助主力向沈阳方向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