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3章 渔夫
越国没有未来。
伯鲁虽有天纵之才,也绝对不能走上绝巅。
这些都是镌刻在历史上,可以称之为“史实”的篇章。
但史书,是人书写的。
是人就会犯错。
无论怎样呕心沥血,全意求真,也一定会有“漏笔”、“错笔”。或囿于视界、或囿于知见,或被人误导,或只是恍神。
伯鲁就是《越书》上有意的“错误”。
“太宗杀伯鲁于祸水,悲不自胜。”
——《越书》
在那段镜映的越国历史长河里,姜望见到了许多越国风流人物。或忠或逆,在史书上有不同的定义,但都在最后的留影中,为越国而战。
唯独是那个极有名的伯鲁,可以上《佞臣传》的伯鲁,姜望未曾见到。
伯鲁生于道历二四二零年,正是越太祖文渊执政生涯的晚期。
他从未真正死去。
越国继南陈之社稷,南陈也从来都匍匐在楚国的爪牙前。
文衷很早就认识到,他晚生了太多年。楚国已是参天巨木,掠尽南域养分,不可能允许旁边的越国成长。
做一棵藤蔓,一颗野草,尚能有生存空间。
想要同样地挺直脊梁、争抢光照,就一定会被扼杀。
在道历二四三三年,创建社稷并执掌越国长达九十八年的越太祖文渊,正式退位,皇三子文衷坐上龙椅,是为越太宗。
两年之后,也就是道历二四三五年,文渊身死,死前特意针对伯鲁,留下那句“不能益国”的评价。
有人说这是文渊有识人之明,有人说正是这句评价,造成了伯鲁与越国间的罅隙。
道历二四五八年,三十八岁的伯鲁叛逃燕国,并于同年引军与越国争锋。
道历二四六零年,文衷杀伯鲁于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