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如约会唔风三娘
闫国大从小就特别喜欢狗,经常跟狗在一起玩耍。年龄稍大,又喜欢上了这里一种特有的猎狗,腰细腿长,特别凶猛,善于奔跑,被蒙古人用来狩猎,当地人叫它‘狼狗’。
经过七、八年走东串西的交换、选配,闫国大养的狗竟然出了名。个大体长,勇猛善跑,草原上的兔子、狐狸、貉子,甚至野狼,搭住影就难以逃脱。因为这里离蒙古草原比较近,那些喜欢狩猎的蒙古人、甚至王公贵族都想领回一条狗养着,纷纷拿自家养的牛、马、羊等家畜进行交换。闫国大一家见有利可图,就干脆干起了养狗的营生,日子竟然渐渐富裕起来。
屯子里本没有富户名人,闫国大一家日子过起来后,又是因狗起家,远近的人们就把屯子原来的名字忘了,都叫这个屯子‘闫大狗’。
‘闫大苟’这个名字还是满洲国以后叫的。满洲国并屯子以后,这个屯子一下子变大了,人口猛增,比原来多了好几倍。官府嫌屯子名字不好听,重新起名叫‘日亲新村’,可是除了本村以外,没人知道,更没人去叫,只好任由人们叫‘闫大狗’。可在官方的文书中,依然叫他们起的名字‘日亲新村’,不过在‘日亲新村’后边加一个括弧{闫大苟},认同民间的叫法。
于成龙走进村,牵马警惕观察着前行。屯子很大,道上的行人却不多,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比较大的屯子都有的‘大排队’、‘勤劳奉事队’也不见踪迹,看来小日本和满洲国统治还不能那么天衣无缝,在少有战事的地方也不是统治很严。
“你比我还早。看样子是急着赶路的,这年头,出门可得小心点。”中年汉子看着陌生的于成龙,话语显得很亲切。
“是呀,着急赶路。想去达赉镇跑一趟生意,可道不熟,求大哥给指指路。”
“达赉镇离这有七、八十里路,我们屯子没有直通那里的路。不过离这二十多里地有个闫大苟屯,那里可以直通达赉镇,到那一打听就知道了。”
“道好走吗?”
“出屯子西直接奔西南大路走,路过三个屯子就到了,溜光大道。”
“老乡,屯子里有货郎子吗?”于成龙问一个走出门的中年媳妇。
“屯子里有个小杂货铺,油盐酱醋、针头线脑都有。我正好想去买盒洋火,跟我走吧。”中年媳妇在前先走了,于成龙跟在后边。
来到小杂货铺,中年媳妇进去,于成龙找地方把马栓在木桩上。稍等一会,中年媳妇出来,于成龙才走进屋。
掌柜的笑脸相迎,问于成龙想买点什么?于成龙说看看,就独自观看货物。他和设在这里的联络员并不认识,更没联络过,因此并不急于暗语联络,他要观察一会,确定是否就是他联络的人。
掌柜的也不不用暗语联络,只是热情地介绍商品。就在二人边看边唠的时候,一个女人从里间走出来,正是风三娘,见到于成龙很惊喜!
于成龙告别热心肠的中年汉子,打马往西直奔闫大苟村。路过几个村子,于成龙都绕了过去,见到青草茂盛的地方,于成龙还牵马让它吃点草。
过了中午,于成龙才进入了闫大苟村。
这个村子之所以叫这么个名字,是有它的来历的。据说几十年前,这个村子叫羊草圈,并不叫这个名字,也没有几户人家。后来不知从哪里搬来了一户姓闫的人家,四个儿子都以成家,分开住在同一个村子里。这个家庭里的老三,媳妇特别能生孩子,还大多都是小子,一连生了九个,就一个丫头。
到了孩子这一辈,按家谱名字中间的一个字必须是‘国’字,乡下人都不识字,哪会给孩子起名字,于是老大就起名‘闫国大’,以下孩子的名字也好按顺序叫。可到了老二、老三出生以后,名字竟然不好起了,叫‘闫国二’、‘闫国三’都不好听,于是屯子里有个念过几天书的屯邻就帮助想办法,给老二、老三起名‘闫国仲’、‘闫国季’,到也贴切顺口。
没想到,老四还没出生,那个会起名字的屯邻却先走了。自此以后,生下的孩子只能把‘国’字放在了后边,叫‘四国’、‘五国’,一直排到了‘八国’。这个地方称呼人有个习惯,总是把小名后边加个‘子’字缀后,于是‘四国’、‘五国’就变成了‘四国子’、‘五国子’,说白了就叫‘四狗子’、‘五狗子’,闫家人也不去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