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风雨大宋 > 风雨大宋 第68节

风雨大宋 第68节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一转身,见到一个伙计带着客人,正在向外面车上搬一捆一捆的腐竹,韩绛问店里主管:“那个客人怎么买这么多?这东西价钱不菲,他买了又何时才能吃完?”

主管行礼:“回官人,那是真州的客人,贩了回乡去卖的。”

“哦——“韩绛点了点头。怪不得这店建在码头边,原来是做外乡人的生意。

从豆腐店出来,韩绛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客商,感慨万分。杜中宵还真是有经济头脑,借着码头的优势建了这么多产业,怪不得他县里财政充裕。

豆腐铺子旁边是药材铺,把从毫州等地收来的北方药材,向江南批发,生意一样火爆。

杜中宵道:“不错,本县有夏种菽豆,冬种小麦者,此物最多。除了此处制豆腐,后面还有榨油作坊,可制豆油。豆油虽然点灯烟大,用来炒菜却是极好。”

大豆虽然在中国很早就作为食物,但食用不便,到这个年代吃的也不多。民间种豆,大豆并不是最主要的品种,绿豆之类反而面积不小。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食用不便。此时的食用油,以芝麻最多,又称胡麻油,不过多用来点灯。各地如河东多用大麻油,陕西用杏仁油等,极少使用豆油。杜中宵建这处豆腐作坊,不只是卖豆腐和豆制品,还兼营榨油,充分利用大豆的价值。

其实不要说豆油,就连豆腐这个年代也不普遍。虽然杜中宵前世所知道的,豆腐是汉朝淮南王刘安偶然制出,但一直到宋代,才开始普及。淮南王制豆腐的说法,也来自于宋人所述。

大豆这种植物,只有榨油和制豆腐,才从诸多杂粮中脱颖而出,不然用处不多。直接煮了吃,实在不是汉人所能接受的,极其少见。用大豆榨油,是杜中宵在永城首创,大规模制作豆腐,永城也同样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这里的大量豆制品,实际上是卖到了外地,绝不是韩绛见到的个豆腐作坊那么简单。

听了杜中宵的介绍,韩绛来到旁边的油缸边。一掀缸盖,便有浓烈的香气散发出来,不由道:“好香,此油味道,不下于胡麻油了!”

感叹一番,韩绛道:“待晓,你在这里建这些铺子,让县里公吏去管,他们可是发财。“

杜中宵道:“子华想得差了,他们就拿些俸钱粮米,怎么会发财?这是公钱,不分给他们。这些铺子赚来的钱,抵的是县里的各种苛捐杂税。如折变、支移、科配,诸如此类,现在都从这里出,不再苛责百姓。我们为官,是给百姓好处,公吏差役能够养家糊口已是足够。”

韩绛连连点头,完全明白了杜中宵的意思。县里只所以收大量的科捐杂税,为了多收钱,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官员贪敛其实不是最大的原因。原因之一,便是县里的行政成本,各种开支,只能用这些手段科敛,那点分的酒税之类根本不够塞牙缝的。再一个,便是公吏很少有俸禄,又经常大量负担官员的日常开支,只好向百姓伸手。县里有这些产业,包揽了行政成本,减轻了百姓负担,相当于减税。

见旁边是烟花铺子,韩绛笑道:“永城烟花,现在周围数州都有名声。既然到了这里,临行时我也要买上一些,待到年节,家里好好热闹一番。”

杜中宵笑道:“若说煎炸食物,这豆油还胜过胡麻油。不过胡麻油点灯无烟,却又远不是豆油能够比的。这油长于来煎炸食物,这才是好物。”

乡下人说日子艰难,经常说食物中没有油水,其实在这个年代,连没有油水这个说法都没有。炒菜刚刚出现苗头,炸的食物很少,就连比较成熟的油煎,也只有有钱的大地方才多。百姓平常吃饭,主要就是吃煮熟的米,加上一些酱菜。至于油水,那是不存在的。

这个年代,做重体力活的人,一顿吃上几大碗饭稀松平常,饭量让杜中宵咋舌。究其原因,还是脂肪类摄入太少。吃的食物中油多了,才有资格少吃饭。

这是不同时代饮食习惯的不同,韩绛理解不了这些。在他眼里,油最重要的是用来点灯,豆油点灯效果不好,便就觉得可惜。至于食用价值,韩绛根本就没有那个概念。

看韩绛神色,杜中宵便就知道他心里想的什么。这个年代人们还没有适应油脂的好处,对于口腹之欲的认识,是味甘口滑,煮好的大块肉才是大家追求的。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