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风流 第79节
小黄门提着小灯,恭敬地向厅中各位公卿官员们行礼,对上座的谢珩道:“陛下有旨,有要事请谢中书入宫一叙。”
第118章 雍州叛乱(二)
谢珩在皇宫中待了一天,等他回来时,已经是子夜了。
夜雨非但没有停,反而愈下愈大了,马车缓缓驶过朱雀街、玄武街、红瓶巷,一路来到丝竹歌吹的清凉台,最终在谢府门口停下,谢珩下了马车,却没有立刻进去,裴鹤不禁看向他,檐下琉璃灯盏反耀出淡淡的辉光,谢珩一身公卿服制,立在台阶前,看着风雨中被不断吹打的谢府门楣,不知是在想些什么。
像这样的簪缨世家,本该是王朝的中流砥柱,然而三百年的岁月流淌而过,谁也不知它是何时发生了变化,当年那群出将入相的谢家人早已无迹可寻,庭中空留芝兰玉树,后人望着他们身后留下的门楣,回忆起那些遥远缥缈的岁月,忽然意识到,原来早已昨是今非了。
原融坐在马车翻着三日前送到的文书,越看越大汗淋漓,朝着车夫喊:“快去兵部!”车帘刚一放下,他又忽的一把揭开,“不,去谢府!”
等他抵达清凉台时,谢府的门口已经停了数辆马车,消息早就传开了,众人全都赶来谢府商议,原融猛地又出了一身冷汗,连通报都来不及,打了个招呼便迅速进去了。
谢府的议事厅中,中书省的官员们陈列而坐,原融向谢珩陈述西北叛乱的消息,“照杨玠的上书所说,事情便是如此,西北与盛京相隔几千里,各路消息传递受阻,眼下兵部已派出斥候前往查探,究竟是个怎么样的情景,恐怕还要等进一步的消息。”
“雍州这几年一直风平浪静,怎会忽然冒出一支如此声势浩大的叛军?那么一大群武将带着兵马辎重突袭幽州,州郡上下连带着京城,竟是半点消息都不闻,京兆尹跟地方府衙是干什么吃的?”左骠骑将军司马崇心直口快,原融话还没说完,他已经一连串的质问甩出去。
“这……”原融回答不上来,谁能够想得到,广阳王府都倒了,雍州那片地界上还能够掀起如此巨大的风浪,或许真的如皇宫中那群道士所说,那就是一块乱离之地,是上天注定它要引发动荡与灾祸,否则西北三州为何偏偏只有它接连出事?
清凉台四条街,王公贵族们浑然不知西北战事已经如火如荼,仍照旧在家中宴饮作乐,红墙内不断飘出靡靡的丝竹弦声,谢珩在雨中站了很久,琉璃灯中烛火纷纷燃尽,不知不觉间夜已经很深了,他很久都没有像这样静静地待上一会儿,这艘名为大梁的船已经在洪流中飘荡了三百年,此刻它就无声地横亘在他的面前,支离而破旧,有一种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物哀之美,谢珩从未感觉到如此孤独,他只能以同样平静沉默的眼神与它对视,将美人兮迟暮,问君子兮奈何。
湖心亭中,谢照已经等了谢珩大半个晚上,他傍晚收到赵徽的消息后,便从麓山回到了谢府。他心知肚明,西北这二十年间发生的事情,说到底仍是朱雀台案旧事,若真是后辈的事,或许还可以放手不管了,他望着那壶中慢慢烹煮着的茶,心中暗叹了一口气。
谢珩在听侍者说完后,也来到了湖心亭。
“皇帝今夜找你是商量西北叛乱一事?”
一得知谢照返回谢府的消息,谢珩就明白了他今夜的来意,但他没有点破,“皇帝对此次西北叛乱很忌惮。”
司马崇见原融支吾,火气持续上涌,梁朝的江山社稷便是败在这种永远浑浑噩噩的官员手上,他还想继续说话,却被韩国公卞蔺打断了,“罢了。西北三州天高皇帝远,地方府衙对其一直难以约束,尤其雍州的武将们,一向有犯上的祸心,这些事实我们也清楚,眼下并非追责之时,此番叛军是打着为广阳王府报仇的名义起兵,灭霍氏占幽州,矛头直指盛京,此事绝不可姑息,我看应当立即召集州郡发兵平叛,罪魁祸首就地处决,一定要压住西北那些蠢蠢欲动的野心。”
光禄卿杨枚立刻点头,“确如韩国公所言,事已至此,争论无用,当务之急是确认叛军是否真的占领了幽州府,若真的如杨玠的书信上所说,半个月过去了,如今整个幽州恐怕都已落入叛军之手,不能再拖延了!否则还将拖出更大的祸乱!”
杨枚站起身,对上座的谢珩道:“谢中书,依我们与兵部的看法,不必再等什么消息,朝廷即刻颁布诏令,命青州桓礼、崇州杨齐、江州陶钧一同发兵西北平叛,那个所谓的赵衡,想必是个假冒愍怀太子名义起兵的匪寇,捉拿后即刻处死,以正视听!”
众人纷纷起身附和,司马崇是最后一个站起身的,他拱手请命:“谢中书,卑职愿亲自领兵前往西北平叛!”
谢珩慢慢合上了杨玠寄来的那封文书,却没有说什么,他的视线越过请命的司马崇,一直落在议事厅外下着暴雨的庭院中,众人见状,也全都回头看去,只见两名谢府的侍卫正引着一人穿过长廊往这边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