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笑话
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儒生博士们开始自行其是,分别向皇帝上书,推销自己的想法。
这真是天下最大的笑话!儒家的死对头黄老、墨者知道了,肯定要笑掉大牙。
甚至因为到底在山顶还是半山腰举行仪式,两个学派之间还大打出手!两个老儒撕扯彼此的胡子,在对方眼窝处留下了一道淤痕,对外却只敢说是自己衰的。
群儒震惊之余,心里也对封禅这件事,有了奇怪的转变。
搞学术的人,心眼常常比针尖还小。这群人,哪怕是同门师兄弟,因为对《春秋》《诗》上某个字某句话的分歧,都能恩断义绝,吵上几十年,死后徒子徒孙继续吵,更别提这能载于史册的封禅大典了。
幸好秦始皇也没指望这群家伙,在让群儒商议时,也暗中让专门管礼仪的“奉常”准备了一套秦朝祭祀天地的礼仪。
泰山接不接受秦朝的祭祀礼仪不得而知,但经此一事后,秦始皇大概是彻底认清了群儒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到了晚上时,皇帝进而宣布,明日封禅,只带文武百官,黑夫、张苍等均在其列,但就是不带一个儒生!
这些议论各不相同,与情理不合,或迂腐怪诞,或难以实行,而且多是蜗牛壳里做道场,显然与秦始皇想利用封禅,宣扬帝国风光排场的期望值相差很远。
这下,群儒统统傻了眼,他们本来还想着明日封禅时,旁观奉常的祭典,事后好好嘲笑一番呢,却没料到,皇帝做得这么绝,所有儒生,只能留滞山脚,不得与从事!
乐正氏之儒则翻古书考证出了“望祭射牛”的做法,也兴冲冲地上书献宝,希望皇帝采纳这复杂的仪式。
在众人看来,少了他们的参与,封禅已经不再是真正的封禅,而是一种对神圣不可亵渎的泰山,对上古圣王礼制的……
虽然世人传言,古代有七十二位帝王在泰山封禅,但多是没影子的事,至于封禅礼仪?更不可考,无人知道礼仪的详细情形,于是众儒者只能《尚书》、《周官》等书中寻找根基,一本春秋都能弄出三种解读版本来,别提言辞更晦涩的古书了,结果十多个儒家学派,就提出了二十多种意见。
“羞辱!”
“真是岂有此理!”
子张氏之儒却认为皇帝应该徒步登山,上到一定高度,乘无风雨的时候,即刻行礼就算是上山封祭了。
齐人伏生怒了,他扪心自问,自己受征召入咸阳,忍受了皇帝的穷兵黩武,容忍他们七十余博士只是朝堂上的装饰品。不就是为了把秦朝引入许多年前,齐地稷下诸生为未来大一统帝国,量身定做的政治蓝图中,从而变成他们理想中的礼仪之邦么?
传礼为道的漆雕氏之儒上书称:“古时候封禅,帝王要乘坐用蒲草包裹车轮的车子上山,这是怕伤害了山上的土石草木,必须上到顶峰,扫地而祭,陛下当拜于尘土之中,用其简易也……”
但好容易熬到今天,为了这个目标奔走,呕心沥血的群儒,却既没有资格设计仪式,也没有权力登山,见证这八百年未有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