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形势突变
自七七事变以来,蒋介石等南京的政要们,曾几次三番召见欧美的驻华大使,比如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美国大使詹森、德国大使陶德曼、意大利大使柯莱、苏联大使波格莫洛夫,与法国大使那齐雅等等,希望他们能代表列强,能出面调停或干涉中日之间的战事。
但日本政府极为傲慢,曾公开宣布,“不欢迎任何第三国的调停”。
1937年7月26日,陶德曼大使对蒋介石表示,“虽然德国愿意调停,但日本已声明不接受第三国干涉,因此调停不会收到成效”。
老蒋在无奈之际,只好向陶德曼大使表示,如果中日战争继续发展,必将导致华夏在中苏关系上,极有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老蒋有以此要挟德国出面调停的意思。
没错。
因为日军说的是“虹口战斗”,因为到了“鬼子奋勇突围”前夕,也确实只有这一点人了。
可能是翻译的错误,将“虹口战斗”翻译成了“虹口战役”。
这下好了,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日军是从8月13日开始,到21日结束的八九天中,日军就只损失了三千多人,而十多万华夏士兵攻击了近十天,还遭到日军飞机和军舰的轮番轰炸,真实损失绝对要加一个零。
而在事后,无论华夏人也好,还是日本人也罢,绝对查不到8月20日以前的交战数据,要不就套用某将军的原话,“13日我们并没交战”,要么就是大幅度的阐述南京空战,以及中日军队的调动。
当这一谈话,被传回柏林时,柏林也感到很棘手,对日的态度也逐渐变得生硬,7月28日,希特勒指示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要他郑重警告日本政府,“希望日本,不要把中日冲突,升级为战争”。
面对德国的警告,日本政府施展了“拖”字诀。
这下好了,许多人还以为,上海虹口战事打了近十天,敌我损失十比一。
口水毕竟是口水,又死不了人。
随着虹口战事的结束,整个华夏的民心士气为之一振,连华北的抗战军民都亢奋了起来,在南口与张家口一带,奋战杀敌的华夏军队,在闻讯之后,曾经一度发起了反冲锋,让日军鬼子的气势为之一挫。
至此整个华北战事出现了反复。
虹口大捷,导致华夏政府对于“和平”,又产生了莫名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