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6 轩建章向李鸿章请示】
倒幕派于当天组织了新政府,西乡、大久保等掌握了新政府的实权。
以德川庆喜为代表的旧幕府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发生国内战争,因是戊辰年间,史称戊辰战争。
1868年1月在京都之南的鸟羽、伏见地区,幕府军与政府军发生了大规模军事冲突。西乡指挥了这次决战。由于兵士的奋勇和人民的支持,政府军打败了3倍于己的幕府军队,取得了胜利。
西乡被新政府任命为陆海军负责人。2月,讨幕军从京都出发东征,包围了江户。这时,防守江户城的胜海舟,向庆喜说明了国内外形势,促使庆喜下决心投降。3月,西乡向幕府提出了7项投降条件,并去江户会见了胜海舟。
最后签订了幕府投降协定,史称“江户无血开城”。8月,西乡又率讨幕军转战于关东和东北地方,征讨幕藩残余势力,取得节节胜利。凯旋回师后,西乡由于军功卓著受到了奖赏。9月,他以在倒幕维新运动和戊辰国内战争中的功勋,授正三位官职,赏典禄为两千石,成为诸藩家臣中官位最高、受封最厚的人。
1864年7月,幕府对长州藩志士们发动的禁门之变进行镇压。在京都的西乡遵从久光之命,参与镇压活动,在战斗中负伤,因而受到褒奖。9月,西乡在大阪会见了胜海舟。
胜对西方十分了解,对幕府内情也有很深的认识。这次会见使西乡开阔了眼界,认识了幕府的腐朽和没落,思想发生转变。但这时的西乡仍有“萨藩主体”的地方意识,所以在行动上表现得十分动摇。
当幕府于9月组织军队讨伐长州藩时,西乡仍从本藩利益出发,参加并指挥了征长讨伐军。但在翌年4月幕府组织第二次讨伐长州行动时,西乡已在行动上贯彻其强藩联合对抗幕府的主张,不顾幕府一再下令催促,坚决拒绝出兵。12月他派人与长州藩联络,并在1866年正月,于京都同长州藩倒幕派领导人木户孝允缔结了“萨长倒幕联盟”的密约。
从此他作为一位倒幕派领导人在全国进行了广泛的倒幕活动。
1866年7月,幕府将军德川家茂死,德川庆喜继任。12月,一贯压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神秘死亡(多数认为被公卿岩仓具视等毒死),由年仅14岁的明治天皇继位。倒幕派利用宫廷的形势,开始准备武装倒幕。在土佐奇人坂本龙马的斡旋之下萨摩藩与长州藩结成“萨长同盟”。之后萨摩与土佐藩也结盟。
功成名就的西乡,出于封建思想,认为自己功名地位高于萨摩藩主岛津家,有损“忠臣”的声誉,遂于1870年1月辞职,回鹿儿岛做了藩政顾问,后任藩大参事。
西乡离开中央回到地方,还因为他对明治政府实施有损于下级武士利益的政策感到不满。他很同情下级武士们在明治维新后的悲惨遭遇。
西乡隆盛在请求萨摩藩政府救济一个参加内战的士兵的信中写道:“临生死之境,使之如私物,事定之后,即行抛弃,影响德义。”
这几个“西南强藩”掌握天皇政府大权,共同讨伐幕府。
西乡等人还与英国结成了“萨英同盟”,想从英国那里购买武器和取得财政援助,但他们对英国的侵略企图有所警惕。
1867年7月27日,西乡在大阪会见英国公使馆官员沙托时表示:“关于变革日本政体问题,应由我辈尽力而为,如与外国人相商,则有失体面。”
西乡的回答,表明他已有较强的民族意识。
1867年9月,西乡、大久保通过岩仓等公卿,事先做好了用天皇名义发布《讨幕密旨》的准备。10月14日,萨长两藩得到了《讨幕密旨》。在部署就绪后,12月9日,西乡、大久保等倒幕派发动政变,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将军制度等,要德川庆喜立即“辞官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