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戍兵骑马出萧墙(9)
朱慈烺点头,觉得李遇知的见解倒是与自己相同,只是太宰不敢指责皇帝罢了。
在地方上,有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卫所军权,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听命于兵部;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司法——徒刑以上案件要呈报刑部审理,同时也要监察官员,是都察院在地方的办事机构;承宣布政使司掌治下民政,受吏部考核,执行中央六部的各种政策。这三者分立互不统属,又都受到都察院系统的巡按御史监督。
“万历四十年,老臣在台垣,荐邹元标、冯从吾等人。”李遇知突然笑道:“冯从吾若是有幸得见殿下,当欣慰矣。他可谓我朝继张子道统的第一人。老臣也为殿下遗憾,欲崇关学,却不能得从吾这等真大儒。”
有这两套免疫系统同时运作,已经足以保证政体的稳定和健康。
“无妨,”朱慈烺道:“只要我松了土,总能长出大儒来的。”
为何在前朝没有发生这种事?
内阁在成功夺权之后,从一个秘书机构变成了帝国真正的首脑,权力比唐宋宰相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他们腐败了,那么整个帝国的政治体系势必跟着腐败。而崇祯一朝的内阁腐败庸蠹,也是有明一代最无以复加的。
因为天启、崇祯之前,要入阁只有两条路:廷推和中旨。直到万历后期,中旨入阁仍旧被视为耻辱,文官轻易不肯接受。这就多了一层过滤体系,保证内阁阁员具有对行政部门的足够影响力。
万历皇帝不上朝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不补官。大量没有受到锻炼和培训的官员,在天启、崇祯朝走上了政治舞台,既不懂帝国的运作模式,也没有经过政治考验加以淘汰,甚至无法理解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最终酿成帝国崩塌的事实。
天启时候魏忠贤左右皇帝,大开中旨入阁之路。到了崇祯皇帝,换阁老如换仆从,后来甚至取消了廷推,直接发中旨。这样出来的内阁阁老,对六部和地方能有什么约束力?释褐十多年就入阁的神话,也只有发生在崇祯朝。
如果按照会典上的规矩,六科对于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副署颁行;有过失的,可以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之处。
李遇知开怀而笑,眸中一点漆黑,如同顽童一般。等笑过了,他方才懊恼道:“老臣年迈糊涂了,这不知道说哪里去了。还是说回这考成法,只要上下坚守其繁,不懈不怠,绝没有肃清不了的吏治。只是大张相公因此得罪得人多,老臣庸人,不敢行特立独行之事,在这天官任上虚掷光阴,蹉跎国事,想起来便愧疚不已。”
对于帝国心脏首脑的中央体系,更是另设了独立的六科给事中,由都给事中掌印负责,有封驳皇帝圣旨的权力。同时日常工作中的“科抄”、“科参”,便是稽查对应六部内部事务。另外还有“注销”:圣旨和奏章每日归附科籍,五日一送内阁备案,只有核查相关部门执行了旨意、奏章之后,方才注销。
李遇知说着说着,眼泪已经流了出来。朱慈烺起身从案上取了锦帕,递给李遇知,供他擦拭。
由都察院作为朝廷耳目,从中央到地方,从普通行政到专项行政——如提学、巡盐、茶马等等——都有御史的身影。而且都察院是垂直领导,下级御史不用对行政官僚负责,更不会被管理。这点足以保证御史的公正独立。
朱慈烺认为,这跟内阁和皇帝有直接关系。
所以归根到底,责任仍旧是落在了皇帝身上。
这么好的制度,为什么会闹出今日的烂摊子?
“万历一朝,直到沈相公一贯执政,吏治都还算过得去。”李遇知继续道:“后来国本之争闹得太凶了,神庙老爷不上朝,不补官,朝堂空乏,后继无人。到了天启朝又蜂拥而至,这才弄得整个朝堂乱成一团,也成了党争的渊薮所在。”
以朱慈烺来看,这已经是当下这个时代最完备的制度了。后世常见的“三权分立”和“一政独大”之争,在明代一样有政治实践:只需要看内阁争权和巡抚、总督制度的废立就可以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