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一代女皇】
而保持沉默的恰恰是武氏子弟,他们无可奈何地看到。就在这宽松的环境和看似平和的气氛中,朝廷正在酝酿着一场更大的变革:
众多大臣都把目光重新投向李氏皇子。而对他们这些武氏子弟表现出更多的冷漠,群臣看在武皇面子上,虽然没有对他们表示公开的反对,但其意向已经泾渭分明。在很长的时期内,武皇只是冷眼旁观,不作深究;
她不想废弃现有的秩序,更无力再次打破现有的格局,尽管对现有的格局她仍然处在迷惘甚至有所失落的情感之中。但群臣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得到她的认同,只不过没有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已。
朝臣是乎也看出武皇的心态,围绕着皇室重新立嗣,他们在抵制武氏子弟的同时,就一直在观察和等待武皇对诸皇子的取向;
他们极力避开同武氏子弟的直接冲突,把精力和目光直接投向武皇,积极争取武皇扶正李氏皇子。
这是武氏家族的荣耀,几乎可以与李氏宗室平分秋色,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武氏子弟在皇室的核心地位
,外戚的名分随此消失。此时的武承嗣早已不是早年那卑微谦恭的武承嗣了,他踌躇满志且锋芒毕露,把贪婪的目光直接瞄准皇储宝座,企图把大臣的角色演变成皇嗣,组织力量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然而,
他过于自信却又低估了朝臣的力量,岂知朝臣所要维持和最后坚守的那块领地,是由纲常伦理建立起来的堡垒,不是轻而易举能够摧毁的,纵然是武皇,
在一定的情况下也要做出妥协,或者通过折中的办法求得某种平衡,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与大臣直接对抗;
妥协的策略就在于避其锋芒,等待时机。武承嗣不懂这一切,还在一味地给武皇施加影响和压力。
武皇始终以不置可否之态度回应朝臣,朝臣则以更大的耐心不失时机地对武皇进行劝说。
而深得武皇信任的宰相狄仁杰,更是以他的深谋远虑和超凡智慧,不时地用母子亲情来感化武皇。让武皇明白,“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
虽然这些言辞李昭德、吉顼等大臣都曾多次说过,狄仁杰知道,天下义理不怕重复,说得多了只会加深她们母子情怀。
为了打消武皇的疑虑,狄仁杰又用“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之言来安慰武皇。使武皇不必为朝臣担心,为身后之事担忧。
殊不知,武承嗣他们今天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以牺牲李氏皇室利益为代价,在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最大权益的同时,也在伤害着李氏皇室和一帮大臣,权益的背后积累着来自朝野对他旷日已久的怨恨。
武皇只能再次妥协,这种妥协,虽迫于来自朝野的压力,却也包含着武皇对李氏皇子的母子情怀,更意味着武皇对武氏子弟信任的种种疑虑。
立嗣风波以武承嗣罢相而平息,酷吏年代也因时过境迁而渐行渐远,群臣对武氏王朝也有了更多的认同,
朝廷出现了少有的平静,狄仁杰、吉顼等一批能臣脱颖而出并宰露头角,成为武皇的左肩右膀,与此相应的是,朝庭要政更为开明,君臣关系更趋理性。
在群臣面前。武皇表现出少有的宽容和豁达,这就使大臣们有了更多的建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