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朝那些事儿 > 第十六章 【唐明皇16】

第十六章 【唐明皇16】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封禅大典结束后,张说开始认为自己已经无惧于宇文融了,更不需要卖好给他,为了压制宇文融,张说对宇文融提出的政策主张,动辄予以驳回,让宇文融推动的很多事务因而停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宇文融打算修订有关田土规定的法律条文,适当放宽均田令,以符合社会的实际状况,并让朝廷能增加税收,这一部分,也被张说给挡了下来。

在双方箭拔弩张之际,又发生了一件事,导致双方全面性的冲突。

唐朝官员的铨选,有一个固定的程序,是所谓的“三注三唱”,也就是要经过三道程序,每道程序要唱一次名,程序过完后,要登记结果,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

由于官员众多,所以每年的铨选工作是从前一年的十月一日就展开,到隔年的三月三十一日才结束,要花掉半年的时间。

开元十三年这一次的铨选,碰到了很大的问题。因为这一年国内刚好就是在筹办前面所谈的封禅大典,封禅大典是在该年的十一月开始的,大概到年底才勉强算结束,吏部的官员几乎都被动员去协助封禅大典,等到这些官员回到吏部,开始办理铨选事宜时,时间只剩三个月了,也就是只有原来一半的时间而已。

开元十二年的闰十一月,朝廷决议要在次年的十一月,也就是一年后,在泰山封禅。泰山封禅一事自秦始皇开了头后,历代君王,只要自觉有了一点小成就后,就想要这么搞上一回。即使是贤明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未能免俗,李隆基当然更是无法抵挡封禅的诱惑,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众所周知,封禅是一件事务繁杂,劳民伤财的大鸟事。为了确保整个计划的顺利进行,首席宰相张说被任命为“封禅使”,总管整个活动的所有事务。但因为负者管钱的户部处理事情不当,“支度失所”,让皇帝十分不满,两位户部侍郎杨玚及白知慎双双中箭落马,下台一鞠躬。

封禅是李隆基登基以后梦寐以求的盛事,自然不容许有人搞砸,而且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件事给办好,所以他做了一个决定,让宇文融兼任户部侍郎,并担任“封禅副使”,他相信这样一条龙的权力,加上张说宇文融的才能,必能办好这件事。

此时,宇文融身兼御史中丞/劝农使/户部侍郎三职,不只在名义及实质上是全国财政的总负责人,而且因为“括户”“检田”的需要及十道劝农使的设立,朝廷下令:“事无大小,诸州先牒上劝农使,然后申中书;省司亦待融指伪,然后处决”。也就是在原来州县与中央的连结上,宇文融跟十道劝农使横插一杠,成为各州县传达公文的集散地。中书省得到的资料也是从这里转出去的,尚书省也需要宇文融先做好判别(指伪)后才能处理,宇文融的权力,再次膨胀。

对于这一切,张说心知肚明,他自然感到有些着急,但他知道封禅对皇帝是头等大事,自己又是“封禅使”,在这紧要关头,可不能出一丁点问题,否则就算他是首席宰相也得吃不完兜着走,所以张说此时只能忍耐。但他究竟不甘心什么事都不做,所以在宇文融兼任户部侍郎后,张说主动向宇文融提议要升李澄为户部度支司员外郎(副司长),这样做的意义是把原来就钉在宇文融这边的一根钉子再钉的牢一些,虽然这样做不一定会产生效果,但在这个阶段,张说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

时间这么短,吏部的人手又无法一下子增加,于是只好缩短每个流程的时间,甚至跳过某些流程,以便在时间内可以完成,但须知铨选是关系到大多数中下官员升迁的头条大事,现在程序有了变化或是缩短了时间,不免让很多原来就怀疑过程是否公平的人,更是觉得其中有鬼,于是流言蜚语就开始到处传播,到后来连李隆基都听到了好几次,也不免认为这次铨选,是否“选试不公”。

宇文融现在是皇帝的宠臣,他看到这件事,一方面想帮皇帝解决问题,一方面也想趁机扩大自己的权力,而更重要的我认为是,一种补偿的心态。

宇文融自己就是官僚主义的受害者,按照吏部标准的铨选模式,只能选出一些平庸,没有犯过太多过错的官员,大家按照资历排排站,有能力的人无法获得特例擢升,只能埋没在群体中混资历,就像他本人,如果不是源乾曜的挖掘,现在可能还在地方州县继续熬资格。所以宇文融向皇帝提了一个建议,一种铨选官员新的方式。

(连载更新)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一月,封禅大典浩浩荡荡的进行。李隆基帅领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各归顺部落酋长亲王。海外各国使节,一起从长安出发东行。每次停下来吃饭时。人马牲畜遍布原野,装载供应品的车辆,连绵数百里,十分壮观。(多少民脂民膏!)

封禅大典终于顺利举行完毕,豪华壮丽,远超前代。李隆基自然十分得意,于是提升张说为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源乾曜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以表彰他们的辅佐之功。张说的政治生涯至此达到巅峰,而他本人也十分志得意满。

张说本人高兴,但其它人可一点都高兴不起来,甚至是怨恨。

原来在这次封禅大典的过程中,张说大量的把他在中书门下两省亲信,派去兼任礼仪大典相关的职位,并随皇帝登山,典礼结束后,皇帝就给这些人员很大的封赏,很多人被升迁到五品以上的官职。而它文武官员,却几乎没有人被提升。另外,扈从皇帝封禅的禁军士兵。则连赏赐的物品都没拿到,于是引起很大的怨恨。

这时,张说的门生,中书舍人张九龄劝告张说,说:“封禅大典的封赏,是难得的恩遇,应该要公平,处理不当,会导致舆论哗然。对相公您有不利的影响。”而张说却认为张九龄之言乃是“悠悠之谈“,不足介怀。而这样的话又被传到外面。于是,对张说的怨恨与不满更是拉升。甚至有人说:“张公之言,毒于极刑。”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