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安史之乱15】
第二、叱咤风云的太平公主对政坛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控制力。因此她具备发动政变的能力。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十月,睿宗李旦做出了一项震惊朝野的决定。五位当朝宰相韦安石、郭元振、窦怀贞、李日知、张说五人全部予以罢免。睿宗李旦随即任命一批新宰相。刘幽求、魏知古、崔湜、陆象先、窦怀贞、岑羲、萧至忠陆续出任宰相。除太子李隆基的故交刘幽求以及睿宗李旦的亲信魏知古外,其他五位宰相均出自太平公主门下。
太平公主身边聚集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其中既有当朝宰相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又有前任宰相、现任太子少保薛稷。既有皇室成员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又有统兵将领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既有皇帝侍从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又有宗教首领胡僧慧范禅师。
虽然史书对于太平公主叛乱之事言之凿凿,但不免使人产生种种疑问。
第一,政变时机
当朝宰相离京担任节度使时,朝廷为了表示尊崇有时会保留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但不再实际履行宰相职权。从下表可以看出,“使相”日将渐泛滥。
此外,三师、三公、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等高级官职也频繁地授予割据一方的节度使。
第一、太平公主与唐玄宗的矛盾极其尖锐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因此她存在发动叛乱的动机。
太平公主曾经与李隆基联手除掉韦皇后,拥立睿宗李旦即位。当共同的敌人消失后。两个强势人物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太平公主想要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亲王为太子,以便使她能够长久地保持政治影响力。
李隆基并不是李旦的嫡长子。因立下大功而被册立为太子。太平公主借机大肆营造太子并非皇帝嫡长子不应被立为太子的舆论。太平公主安插很多耳目监视李隆基的所作所为。这让太李隆基子如履薄冰,如坐针毡。
公元712年,七月,正值秋高气爽之季,一颗彗星出现在西方,经过轩辕星进入太微垣,到达大角星。彗星的出现标志着除旧布新。本来太平公主期望借此另立太子。八月初三。唐睿宗却出人意料地让位于李隆基,史称“唐玄宗”,改元先天元年。
太平公主对于这个重大政治变革并没有采取过激的政治举动而是默默接受。虽然两人的关系一直较为紧张,但翻阅史书,并未发现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关系急剧恶化的征兆。太平公主为什么不趁唐玄宗立足未稳之际发动政变,反而唐玄宗登基一年之后羽毛渐丰之时铤而走险呢?
太平公主曾乘辇车在光范门内拦住宰相。暗示他们改立皇太子。在场的宰相们无不大惊失色。宋璟大声质问道:“太子为大唐社稷立下莫大的功劳,公主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建议呢!”
不久,唐睿宗对身边的侍臣说:“占卜的人说五天之内宫中恐怕将会有兵乱。”张说赶紧说:“这一定又是奸邪小人用谗言离间陛下与太子的关系。希望陛下让太子代行处理政务,那么种种流言蜚语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声匿迹。”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二月初二,唐睿宗下诏让太子李隆基代为处理政务。
面对咄咄逼人的太平公主,李隆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但李隆基策划的政治反击因为被刻意掩盖而不为人所知。史书中还是从侧面留下了一定的印记。宋璟与姚元之秘密向唐睿宗进言:“太平公主故意挑拨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与太子之间的矛盾,请陛下将宋王和豳王两人外放为刺史,并将太平公主与武攸暨安置到东都洛阳。”唐睿宗说:“朕现在只剩下太平公主这一个妹妹,怎么可以将她远远地安置到东都呢!”
太平公主得知后勃然大怒并以此责备太子李隆基。力求自保的李隆基向唐睿宗奏称这是姚元之与宋璟故意挑拨自己与姑母太平公主以及兄长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之间的关系,并请求对他们两人严加惩处。唐睿宗将姚元之贬为申州刺史,将宋璟贬为楚州刺史。
这些政治纷争无疑使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关系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