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朝那些事儿 > 第17章【安史之乱 17】

第17章【安史之乱 17】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剑南是哪里?剑南指剑阁以南的广大区域,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以及云南东北部。

后来肃宗李亨当政时认为剑南节度使管辖区域过于辽阔,所以分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东川节度使。代宗李豫将剑南西川节度使、东川节度使以及山南东道节度使合并设立“三川节度使”。唐代没有“四川”的概念只有“三川”的概念。

许多人以为四川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境内的四条大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个“川”并不是大河的意思而是平原或者原野的意思。北宋政府将唐代的“三川”分割为成都府路、梓州路、夔州路和利州路,合成川陕四路。简称“四川”,不过这个四川要比现在的四川省要大。

杨钊的从军生涯并不顺利,因得罪领导而受到鞭打。

他后来凭借工作突出混了个新都县尉的小官。可是唐代的广大中下级官员可不是铁饭碗,任期届满后需要等待组织再分配,如果得不到新工作的官员不得不下岗再就业。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活来源。

甘拜下风的安禄山恭敬地称呼李林甫为“十郎”。唐代,郎是主人对仆人的称谓,足见安禄山对李林甫的恭敬与惊恐。

每当刘骆谷从京城返回范阳。安禄山总会迫不及待地问:“十郎怎么样?”

如果他听说李林甫赞赏自己,安禄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如果他听说李林甫流露出对他的不满。坐在床上的安禄山会惊恐不已地说:“我的死期不远了。”

这件事被当红戏子李龟年知道后,经常在李隆基面前模仿安禄山惊恐万分的丑态。李隆基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

很多史家将安史之乱归罪于李林甫为了一己私利而提出的“以番代汉”政策。这个政策的确为包括安禄山在内的一大批胡人将领的升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可是安禄山之所以最终走上反叛之路的原因却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李林甫过早地死去。

杨钊竟然穷困到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的地步,幸好得到当地富豪鲜于仲通的慷慨解囊。这就是“官员傍大款”的好处。

堂叔父杨元琰在蜀州病故。杨钊闻讯后跑过去帮忙料理丧事。

安禄山逐渐蜕变为埋藏在唐帝国内部的一颗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正是因为一个人的触碰,这个炸弹才进入爆炸倒计时。

这个人就是杨国忠,早年名叫杨钊。杨钊的祖父杨友谅与杨玉环的名义上的祖父杨志谦是亲兄弟,所以他只是杨玉环的一个远房亲戚。

杨钊出生于一个日渐没落的家庭。他的身上有一个难以抹去的历史污点。因为他的舅舅就是武则天晚年最宠信的情人张易之。

家道中落并没有激励着杨钊奋发图强,光耀门楣。我行我素的杨钊自幼对读书没有多少兴趣,而且行为放荡不检点,酷爱饮酒和赌博,俨然一个沾染不良习气的不良少年,所以邻居乡亲们都看不起他。

虚度年华的杨钊直到而立之年仍旧没有立锥之地,于是跑到剑南当兵去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