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朝那些事儿 > 第336章【大唐将帅】

第336章【大唐将帅】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潼关在哥舒翰的经营下,固若金汤,安军主力对潼关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延续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

西进长安的目标变得十分渺茫。哥舒翰乃一代名将,对当前形势看得十分清楚,他认为,安禄山虽然占据了河北广大地区,但手下尽是蕃将胡人,

所到之地烧杀抢掠,百姓决不会归心。如果唐军坚守潼关,叛军久攻不下,一定会军心涣散,众叛亲离,到时趁势出击,大局可定。

当时形势也确实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各地捷报频传,令唐玄宗重新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奸相杨国忠也不停地在一旁煽风点火,要求唐军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

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不断派中使催促哥舒翰,哥舒翰再三向皇帝表奏,

当时人们都认为安禄山的叛乱是杨国忠的逼迫所致,所以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礼就劝说哥舒翰,“安禄山造反,

是以清除杨国忠为借口。如果我们留兵三万镇守潼关,其余精锐回师京城。诛杀杨国忠,

安禄山的进兵就没了借口”。哥舒翰也有此意,但又考虑到,真要如此行动,自己就成了安禄山第二了,最终没有采纳王思礼的意见。

但是,二人的谋划很快传到了杨国忠那里,现在朝廷的重兵都在哥舒翰的手中,只要哥舒翰振臂一呼,

杨国忠就死无葬身之地,为了自保,杨国忠想出了一条对策,他征得了唐玄宗的同意,

“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现在有备而来,利在速战。叛军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肯定有诡计,如果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的圈套,到时悔之不及“,

唐玄宗此时已经被冲昏了头脑,听不进哥舒翰的金玉良言,他严词苛责,走出了遗恨千古的昏招。

唐玄宗以“贼方无备”为由,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使者“项背相望”,给哥舒翰造成极大压力。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

哥舒翰当然知道抗命的后果是什么,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阴历六月四日。哥舒翰“恸哭出关”,

唐军驻扎于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叛军依山傍水精心布阵,只等唐军闯入伏击区。

招募了三千精兵,由心腹统领,日夜训练,又招募了一万人屯兵灞上,由心腹杜乾运统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

哥舒翰心知肚明,马上上表请求将灞上的军队纳入潼关军队的统一指挥,又以商讨军情为名,将杜乾运召到自己的大营,将其斩首,吞并其军。

经过这次较量,杨国忠恐慌万状,哥舒翰也整日不安,一将一相,都在心里打鼓。

此时,李光弼与郭子仪率军接连大败叛军史思明部,

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叛军东进被张巡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南下又被鲁炅阻于南阳(今河南邓州),安禄山腹背受敌,一度打算放弃洛阳,回老巢范阳固守。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