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刘瑾变法
再比如,朝廷对地方钱粮的查盘一直不怎么详细,以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大明税赋极轻,国库收入极少,但下层的百姓却苦不堪言,盖因朝廷监管不力,下边层层盘剥加码,是以瑾决定改变户部官员临时抽查各地库存钱粮为经常性制度,且每年盘查达十二次之多。
杨凌忙道:“皇上,臣要筹备粮种、培训人员,这一段时间恐怕不能上朝来了。”
比如任用私人、裙带升官现象极为严重,官员不在原省任职的旧制早已无人遵循,正德即位后曾按照刘瑾和杨凌的建议重申此事,发付吏部执行,刘瑾对这一措施极为得意,此次旧调新弹,建议列为朝廷律条,作为考核官员的一项制度。
正德有些失望,旁边永福公主眸中似也闪过一丝失落,正德正要说话,杨凌又道:“皇上,内厂正在研制一种新的火铳,如果研制成功,其射程射速要比以前的火器犀利许多,臣一定尽快造出,介时请皇上亲手试枪。”
杨凌接过刘瑾那本厚厚的奏折打开来一瞧,还别说,刘瑾的奏折绝对没有那种又臭又长、拐弯抹脚的毛病,奏折中开门见山便提出朝廷机构臃肿、政令不行、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情形十分严重,既而针对时弊,提出变法。
比如那条峻刑酷法制贪,杨凌看到那儿就有些想笑,刘瑾做了内相后,自己就没少收礼,而且同外廷猜忌内廷一样,刘瑾也信不过外廷,将此事在条阵中明确注明有东厂执行,试问一堆敲诈勒索的痞子执法肃贪会有什么效果呢?
正德摆手道:“好,就依你们,刘瑾拟旨让陕西布政使去办吧,再交廷议又要扯皮。”
他虽问着杨凌,却已得志意满等着杨凌夸奖了,他的策略中许多都是正确的,但真要执行起来,执行的官员本身就是个大问题。
杨凌喜出望外,户部给事中换成了张彩,户部堂官是严嵩,圣旨一下,立马传达陕西,到时木已成舟,四十匹马也追不回来了。
刘瑾笑眯眯地抿了口茶,耐心地待杨凌读完,才问道:“杨大人,你觉得咱家这些政策可行么?”
这一句话又勾起了正德的兴趣,他忙道:“好,那你忙自己的去吧,如果需要从军器局抽调人手就和朕说。”
刘瑾见杨凌目瞪口呆的模样,心中更是得意。平心而论,奸臣只是别人对他所作所为的评价,奸臣本人可不这么想,刘瑾何尝不想做出一番事业来?只是……
杨凌应了声是,微笑着看了眼跃跃欲试的刘瑾,心道:“刘大官人,你们就折腾去吧,目前还不是我出头的时候,超吉避凶为是。”
刘瑾见状,趁机说道:“皇上,奴才针对朝中弊政提出了一些陈议,方才请杨大人看过,奴才想再修改一下,然后付予施行,皇上秉政持国,总该有些新气象嘛。”
杨凌细细看来,不觉大是惊奇,这其中许多观点都是针贬实弊、一针见血,或许是因为刘瑾自己就出身贫穷,他那个智囊又是个小小的落第秀才,许多到了朝廷上就被遮掩住的问题却瞒不过他们的眼睛。
正德大乐,拍案道:“好好好,这就是了,有你们为朕分忧,朕岂用事必躬亲?”
其外,重新丈量屯田、打击走私商人、整顿盐法、酷刑治贪、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文官治军等等林林总总,不但提出了问题,而且每条都有相应的办法。
杨凌一听坏了,刘瑾这套变法方针比自己还要激进,这四十多条变法一提出来,朝廷不炸了锅才怪,才刚刚平静几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