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兵马未动
小时候寄住在山东平原县的姥姥家里,杨凌就听姥姥念叼过红薯半年粮的谚语,玉米和地瓜亩产几千斤很普通。
杨凌尴尬地笑了笑,不知说出自己身份这位祝才子会不会拂袖而去,不过如今既要用到人家,瞒是瞒不住的,他犹豫了一下,说道:“小弟姓杨,单名一个凌字,忝为当今皇上的侍卫亲军统领,辖内辑事厂。”
他吸取了锦衣卫外围情报系统信息传递缓慢,轻重缓急不分的弊病,在各地情报中转机构中就设立分拣、分析人员,将情报分门别类,按紧要程度上传京城,大大增加了效率。
祝枝山端起杯来,如长鲸吸水般一饮而尽,笑道:“无妨,杨老弟心系黎民,是老祝惭愧才是。”他说完狐疑地看了杨凌一眼道:“不过……恕我老祝冒昧,老弟这般在意国计民生,莫非……是朝中哪位大人的贵介公子?”
同时他坚持这些搜集人员以招募的普通人和临时性的线人为主,各情报中转机构另设一支短小精悍的快速反应力量,另成一套体系作为保障和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柳彪训练的这些人员就是属于这些人员,也是内厂的嫡系核心成员。
杨凌觉得语气有些冲了,不禁讪讪地道:“小弟一时情急,出言莽撞了,祝兄莫怪。”
杨凌一听如逢知音,拉着祝枝山坐下,提起酒壶来为他斟满一杯,两人轻轻一碰,就唇饮了,彼此相视一笑,大生亲近之感。
这些人说走就能走,除了两口袋杂粮,几床破棉被什么也没有,杨凌雇了辆大车,带着他们出了西城,到了高老庄先送他们去后山内辑事厂。
祝枝山和唐伯虎放荡不羁、愤世嫉俗,属于文人中的异类,同样不见容于那些正统文人,自己身受其苦,又和杨凌相识在先,见识过他的言行,自然不会为士林谣言所惑。
内厂现在开办的如火灵荼,黄奇胤和吴杰一个忙着内政、一个忙着开疆拓土,人员的安排、培训、物资的调配、情报搜集和整理分析机构的设置、以及借车马行周转货物带来的大笔收入的记账和运用,种种繁杂之事十分重要,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这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机构的正常运转。
祝枝山听了也是一愣,随即想起听到的有关杨凌的一些传言,不禁晒然笑道:“那些腐儒看人眼光‘独到’,学生可没那般见识,且不提大人在民间名声好的很,单是看大人对一个侍婢肯低声下气、对我这样的文人肯折节下交、能为百姓口食如此用心,这胸襟、品行、为人又怎么会差得了?”
瞧见杨凌带了几个衣衫褴褛的色目人进来,柳彪带了几个人匆匆迎上前来,杨凌笑着摆手制止他施礼,看着那些已经初具军人气质的新兵发射火器。
想到这些优点,杨凌不禁欣悦非常,对祝枝山也有些歉然:自己要不是为了开禁通商,被李东阳提起粮食问题,还就一样忽视了它,何况衣食无忧、不事生产的祝枝山?
这些兵丁大多习过武艺,有一定的冷兵器基础,所以厂中重点训练他们对于弓弩和火铳的使用,只见这些士卒举枪平射,“砰砰砰砰”一排响,硝烟弥漫中前方几十米外树立的人形靶子有些已被打的七倒西歪。
而且它的适应性很强,耐旱、耐瘠、耐风雨,病虫害少,山地、坡地和新垦地都可栽培,不和稻麦争地,煮熟晒干的话能放上几年,比稻米还耐储存。
杨凌赞许地点了点头,柳彪见他神色也不禁露出矜持的笑意,火者亚三瞧见了好奇地道:“大人,您的士兵使用的火器是不是稍嫌笨拙呢?不但装填弹药要费时费力,而且射程也不远。”
两位档头整日忙着处理公务,有时连家也顾不上回,相对看起来杨凌这位总当家似乎太清闲了,不过作为掌控全局的人,杨凌认为他只需要控制内厂的发展方向,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多为他们争取些方便和政策、给他们足够的施展空间就行了,如果事必躬亲、事事过问未必是一个好的领导者,所以日常事务放手让他们去做。
杨凌意外地站起身道:“祝兄请坐,你我一见如故,何必如此拘礼?呃……”他看了祝枝山一眼,试探地道:“小弟在文人举子中声誉可不甚好,本以为祝兄听了我身份便要拂袖而去,祝兄不介意我的名声么?”
杨一清随同于永去了南方,柳千户正在按着杨凌在神机营时训练特种斥候的手段训练着新招募的一群番子,这些年轻力壮的普通农民比起那些老兵油子更好训练,忠诚度也高,如今这一批三百人也已初见成效了。
祝枝山听了大惊失色,和他同桌饮酒,谦然自称小弟的杨公子就是当今圣上跟前最得宠的那位杨大人?他惶然立起身,拱手道:“原来是杨大人当面,失敬失敬,学生实在失礼了。”
杨凌的意见是在各地广泛发展三教九流的人做情报的搜集者,以车马行为传递途径,但是各地必须要设立情报中转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