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七节
“土火相乘”之语,王莽据此说汉是尧后,自己是舜后。汉为火德,自己是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将取代汉的火德。
于是他从两个方面找到依据,一是《左传昭公十七年》上所载的
“郯子来朝”推断太昊为古帝之首。二是从《易传》中找到依据。《易传》曰:“帝出乎震”,震为东方之卦,五行属木。
按五行相生之序,首为木,且太昊为东方之帝,
“东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又《易系辞下》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所以刘歆接着说,
“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伏羲就是太昊,太昊伏羲氏继天而立,神农、黄带皆继太昊伏羲而立。
“炎帝神农氏”之上。伏羲是上古创世神,历史上未必确有其人,他被列入上古帝王世系,并被推为
“三皇之首”、
“百王之先”。太昊在古藉中或记为
“太皞”,是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东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一带。
)在大秦朝以前的可靠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
刘歆的这个理由实在经不起推敲。伏羲与太昊都是上古大神,到底是不是一个人,无法断论,而炎帝和神农却绝对不是一个人,这有很多的史籍可以论证。
李弘非常兴奋,激动地说道:“先生,那能不能这样理解,刘歆的《世经》根本就是为王莽簒汉而作,纯粹就是胡扯八道?”郑玄脸显痛苦之色,久久不语。
“先生……”李弘叫了一声,催促道:“先生为何不说话了?”
“大将军,刘向、刘歆父子是古文经学的始祖。从刘歆奏立《左氏春秋》、《周官》等为官学开始,本朝儒学分裂为今、古文经学两派,双方斗争了两百多年。如果现在指出刘歆在《世经》上的错误,等于承认今文经学的儒士们对古文经学的批判。这将直接导致两学派纷争再起,官学也将再次受到强烈的冲击。”襄楷叹了一口气,对李弘做了一番解释。
王莽在《自本》中自称是黄帝和虞舜之后,在春秋晋史占卜有
荀子生于战国之末,他在《正论篇》中提及
“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
“伏羲”,两名共见一书,可见自非一人。同样,炎帝和神农也是两个人,没有任何渊源的两个人。
最早将太昊与伏羲并称为一体,将炎帝和神农并称为一体的,就是刘歆,他并据此理由在《世经》里建立了一套新的上古帝王世系。
刘歆将伏羲与太昊并称,炎帝和神农并称的理由是什么?按照刘歆的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理论,帝王应从木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