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章 问鼎中原 第五十节
这样我们既可以把关、洛士人拉进朝堂,迅速稳定关中,同时又能加强外朝权柄。
外朝权柄强大了,
“四府合议”的时候我们就能占据优势,让尚书台在无形中失去一部分决策权。
尚书台的决策权少了,执行权的使用就要大打折扣,对朝政的影响就越来越小,继而可以把它重新迁回皇宫,和中书监并列。
这样一来,北疆人无论在外朝还是内朝,都无法形成干涉朝政的力量,制约北疆权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十章问鼎中原第五十节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刘和、将作大匠孔融等大臣借着荀攸的话,对制约北疆权势提出了几点建议。
北疆人主要集中在尚书台和外朝诸府。尚书台自从搬到皇宫外面后,不但依旧控制着一部分决策权,还掌握着相当一部分执行权。
很多时候尚书台在做出决策后自己就下令执行了,有些决策如果在商议过程中遇到阻力,尚书台也常常利用自己的权势联合外朝中的北疆大臣先执行。
虽然张范、崔琰、司马朗等大臣都在尚书台,但相比强势的李玮和在尚书台中占据大多数的北疆人,他们势单力薄几乎没有说话的份量。
本朝国政大事由
这时候,外朝拥有了比较完整的相权,而中朝和内朝也拥有了绝对的皇权和一部分核心相权,官制上更为合理。
几年后,殿下可以让中书监掌控决策权,让尚书台掌控执行权,进一步削弱尚书台的权力。
尚书台的权力越小,督领尚书台的大将军的权力也就越小,大将军手上的兵事决策权也会受到极大限制,这可以逐渐削弱和制衡大将军的权势。
待天下平定了,陛下开始亲政的时候,大将军就可以把手上最后一部分兵权交出来了。
“四府合议”后再做最终决策,一般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和太尉府、大司马府发生争论的时候,长公主都要征询尚书台的意见,但尚书台肯定站在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的对立面,迫使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做出妥协和让步。
因此,要想制约北疆人的权势,首先就要削弱尚书台的权力,但大司马大将军李弘督领尚书台,不能公开削权。
另外尚书令李玮在前段时间主持重订了诸府权责,已经主动让出了一部分权力,不好再步步紧逼。
蔡邕等人认为,为了进一步限制北疆人对朝政的控制,当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外朝权柄。
太尉徐荣主动请辞,其实就有以太尉一职换取外朝同意增兵的意思。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老大臣杨彪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