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三)
随即落笔,“温然而泽也,道人之腴也。凛然而清者,诗人之癯也。雍容委蛇者,贵介之公子。而短小jing悍者,游侠之徒也。人何足以知之,此皆其肤也。若人者,泰不骄,困不挠,而老不枯也。”
很快,这一篇真赞也被ji女唱了出来。
“看到没有,这才是做官。”一个执掌蒙学的乡儒拍着弟子的脑袋,“好好读书,ri后考中进士当了官,也能如此!”
“苏学士这两ri告假携友重游何山,果然有佳作问世。”
苏轼仅是直史馆,尚不到侍制一级,离学士更是有千八百里,但外面的百姓却都是一口一个学士。
“堂堂魏公,配命召祖。显允懿敏,维周之虎。魏公在朝,百度维正。懿敏在外,有闻无声。高明广大,宜公宜相。如木百围,宜宫宜堂。天既厚之,又贵富之。如山如河,维安有之。”
王巩扬了扬双眉,眼中满是喜sè。只有苏子瞻的文字,才配得上他的父亲。
苏轼运笔如飞:“彼窭人【穷苦人】子,既陋且寒。终劳永忧,莫知其贤。”
王巩微微一笑,更是点了点头。正是如此!那等小门小户的出身,狗苟蝇营而已,虽不为无用,却非是定国的贤才。
“易不观此,佩玉剑履。晋公之孙,魏公之子。”
毕竟文曲星下凡……
苏轼在湖州不过数月,从秋至冬而已,山山水水都逛了一遍,已经有了几十篇诗词出来了。一篇即出,立刻就是城中传唱。
最后十六个字一气呵成,苏轼抬手掷笔,直起腰哈哈一笑。
王巩通览一遍:“子瞻之誉,王巩本不敢授。唯论先人之德,不敢推拒……”
他喜滋滋的,将苏轼即席写下的赞诗读了一遍又一遍。
凉亭中,几名ji女轻挥丝弦,将苏轼为王巩之父王素所写的四言赞诗半吟半唱了出来。
苏轼此时兴致正高,看了看面庞丰泽、皮肤光滑、保养得甚好连眼角都不见鱼尾纹的王巩两眼,“苏轼又有一篇赠与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