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宰执天下 > 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五)

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五)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洪范九畴,传说是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乃是以《洛书》为本源。在《汉书》中,就有‘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的这么一段话。

赵顼向祖母行过礼,就听曹氏说道:“也只有官家来了,这边才算安静一点。”

但经义局对于《洪范》一篇的重新注释,着眼点却主要放在利义之辩。

不过慈寿宫中还是有着两人在,赵顼认识她们,是他二伯家的人。只是她们见着皇帝过来,却在行了大礼之后,连忙告辞出去。求着太皇太后就够了,直接求到天子面前,反而没了转圜的余地。万一皇帝一口否决,金口玉言就会像钉子一样,将要救的人钉死在牢中。

《洪范》九畴,就是九条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中第三条的八政,说的是治国的政务手段。而八政之中,食排第一,货排第二。食货之事,自然与利有关。既然三代之时,将食货放在八政的前两位。那么利之一字,当然就是朝政之根本。

心中有了定见,今日不当值的王安石就很平静地坐在书房中,一切就要看皇帝如何决断,然后才能决定自己要该怎么去做。

“这个未免有些……”赵顼欲言又止,要是真的这么容易,他何必头疼。

京城物价的危局刚刚结束,而流民尚未大批南下,上元节之前的这些天,对他可说是难得的休息时间。趁着闲暇,王安石将这两个月耽搁下来的《三经新义》拿起来开始审订。

“官家,老身出身武家,读书不多,但旧年却是一直在看着仁宗皇帝如何行事。”曹氏的话让赵顼侧耳静听,“仁宗皇帝惯守法度,事无大小,悉数交由外廷议定。”

《三经新义》是王学一脉对《诗经》、《尚书》和《周礼》【也称周官】的重新诠释。其中《周官新义》由王安石本人负责,差不多要成书了,厚厚一摞手稿就放在桌面上。王安石字如其人,急性子的脾气到了纸面上,便是如同斜风细雨,一笔行草透着峻急。

赵顼是个孝顺的皇帝。对祖母和母亲的晨昏定省,从来不会忘记。从崇政殿出来,他就先往慈寿宫过来。尽管保慈宫近上一点,但如果现在去向母亲问安,去肯定能看到一群哭诉的妇人。相对而言还是太皇太后这边清净一点。

赵顼摇摇头,沉默地叹了口气。

不过王安石今日正在考订的并不是自己的手稿,而是由王雱所编写的《尚书新义》,另外一部《诗经新义》则是由吕惠卿领头撰写。

“官家打算从重处置?”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王安石批改的正是《尚书》中的《洪范》一篇。

赵顼愤然道:“都是为了那一干奸人,也不想想败坏了国政,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