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二)
对绝大多数朝臣们来说,反对也好,赞成也好,都不如什么都不说。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原本是宰臣枢密使以下要近职事者并武班,每日朝会的地点,号为常起居,又号内朝。相对于由不厘实务的朝臣参加、连太后、皇帝都不极少露面的外朝,内朝的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
请求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宰辅们其实根本不必多此一举。
而如今,内朝基本上已经变成了议政重臣共论朝政的场所,武班成员成了摆设。
而宰辅们议论的内容,同样掀起了轩然之波。似乎是刻意宣扬,两府辅弼在密室中的议论,变成了拿着铁皮话筒对全城在说话。
太后在世时有多么春风得意,皇帝亲政后,就有多么伤心失意。
吕惠卿知道自己现在能给小皇帝的,也只有希望了。
如果是为日后计,当然不宜开罪天子,以年纪来看,太后总归活不过皇帝。
……
不但让太妃的心迹昭彰于世,同时也曝光天子之过,最重要的,这就逼得朝臣必须选边站了。
韩冈曾经向章惇提议把三衙管军也归入议政之列,不过给章惇拒绝了,枢密院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而三衙有统兵之重,无发兵之权,将三衙管军纳入议政之列,枢密院将如何自处?
这些未知,已经让人觉得此刻安静的皇城,山雨欲来,狂风满楼。
如何自处?
朱太妃回到了圣瑞宫之后,便再无消息传出。天子那边的反应也是毫无消息。太后的想法更是难以捉摸。
韩冈还想着将枢密院归入政事堂的掌握中,宰相兼任枢密使是有先例的。而将一干掌兵的太尉拉入伙,实际上等于是将这些武将纳入到政事堂的管辖范围之中。
垂拱殿中。
这本是应该是朝臣们心照不宣的一件事,可章惇、韩冈却带着两府一起上请太后继续垂帘。
重臣们向太后拜礼已毕,各自归班。
只要没人不识趣地提起天子亲政,垂帘听政将会顺理成章地延续下去。
这是常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