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四)
“折五钱都不该铸,何论折十钱?!当二十、当五十就更不该想了!”
御史们喜欢拿着百姓为自己张声势,弹劾时动不动就说百姓皆怨,民生困苦,朝廷用人之误一至于斯。这样的台谏官,要说十成十,倒是有点绝对了,可要说是九成如此,那绝不是冤枉人。
三司衙门下辖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由此而得名。其中度支司便是掌管朝廷收支用度的衙门。
绝大多数的御史,只有在实现自己的目的上,才会有为百姓说话。比如名声、人望或者是成就感,又或是为了后台而上书。这还是好的,毕竟是有了好结果。
“当二十、当五十的都有人提了。是度支司的人。”吕嘉问摇了摇沉重的脑袋,章惇猜个正着,“五枚小平钱用的钱料,就能铸一枚折十大钱。这是一倍的利。当二十、当五十的利钱就更高了。”
“这还不都是打仗打的?库中没钱,度支司最苦。幸好这一战结束得早,要是再多打半年,当十、当二十的大钱说不定就要出来了。”
皇城司和两大报社交换消息的事,在上层并不是秘密。章惇知道,吕嘉问也知道。
章惇沉着脸,“现在还没到饮鸩止渴的地步!”
“杀了他也不管用。换个人来做,一样少不了要借重两家报社的耳目。两家报社也是,有皇城司通消息,现在世间都说他们是为民喉舌了。”
当二十、当五十的大钱铸出来,朝廷拿这个钱发俸买物,等于是明抢。远的不说,京城内肯定要先乱了。
而更多的情况是打着为民说话的幌子,来实现自己的目的。那样的情况下,为民喉舌的姿态也只是一个伪装,实际上连个好结果也没有。
“为民喉舌?”吕嘉问失声笑了起来,“台谏也是自诩为民喉舌呢。这让两家怎么不打架?……一路货色!”
折五钱论其中含铜量只相当于三枚半小平钱,纵然朝廷要求是当五文钱来使,可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发行才半年的时间,在市面上,折五钱就从一开始五文降到四文,再从四文降到三文钱在用。这个币值一直保持到现在。
“谁说不是?”
王莽做过的蠢事,怎么能学?何况仁宗时为了应对西夏战争造成的亏空,也曾经铸过大钱,铸过铁钱,可结果也仅仅救急,折十的大钱很快就贬下去了,铁钱也只能两枚、三枚的抵一枚小平钱。
两人都是被台谏盯着咬过的,对乌台的成见根深蒂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