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二)
首相曾公亮已经因为李复圭的诗文以及御史们的弹劾,上书请辞宰相之位,申请出外。同时照惯例杜门不出,不再上朝,以示待罪之意。
“就怕他功利心重,日后变得跟李师中、窦舜卿一样,只知道争权夺利。却不知道辛苦做事。”
不爱名位是德行高致,值得颂扬。但王安石如今是以参政之位来主持国政,名不正言不顺,赵顼也希望能尽早把王安石提到宰相班列之中。
“日后的事,日后再说。”赵顼不想再多谈此事,问道:“前日王韶上书,备言蕃人虔信佛法,如今结吴叱腊伏诛,剩下的蕃人和尚连金刚经都背不下来。正是安排大宋的僧人去蕃部传道授业、招抚蕃部的良机。”
王安石为人无私,毫不犹豫地推荐韩绛为相,但赵顼却不能不在意王安石的身份。赵顼所依仗这位重臣,在去年富弼离职后就可以升任宰相。但他却把机会让给了陈升之。
这是他最近最喜欢的一副沙盘,这段时间以来。他命王中正和李宪,把他们听到托硕、古渭两战的细节,在这副沙盘摆了又摆,重新推演了许多次。每次都让年轻的天子看得听得热血沸腾,恨不得指挥战事的是自己。
守旧因循的反变法派,一直都很反感年轻官员的超迁。一步登天的情况,让排了多少年队、等着按次序依次升官的老迈庸官愤恨不已。
赵顼再看了一眼无定河流域的沙盘,起步踱到了秦州的沙盘前。沙盘上有着一面面小旗和一个个木雕的兵人。
而现在文彦博推荐燕达为秦凤副总管,日后他再想用‘任用新进’四个字来攻击王安石,可是要被人一巴掌打回来的。王安石相信以文彦博的老谋深算,肯定不会看不到这一点。而他还这么做,可见这项任命,必然会给文彦博带来足够的利益。由此推断,可以被安排下来的燕达就很可疑了。
而天子要把事情拖上一拖,王安石也无意反对。宰相为众臣之首,礼绝百僚,宣麻拜相绝不是张嘴就来这么简单,天子需要权衡的地方很多。只要能赶在罗兀城开始修造前决定下来,不耽误事,王安石不会催促。
“人选已经定了。就在昨夜才答应。”王安石并不隐瞒赵顼,“当初蕃僧结吴叱腊便靠着他的身份,游走各个家蕃部之中,甚至撺掇了董裕起兵攻打古渭。如今结吴叱腊已经成为了王舜臣的刀下冤魂,僧录司要透过拣选西使吐蕃的高僧大德,来说服各家同属于边地的蕃部。不过还有一僧人主动上门自荐,此人才学过人,精通医术,又浸淫佛法多年,舌辨无人能及。”
赵顼吃了一惊,回头看着王安石,却见他神色恬淡,当是言出由衷。赵顼犹豫了一阵,最后摇头:“……且再等等。等过两个月后再提此事不迟。”
赵顼听了便欣喜地问道:“此人是何许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些官称名目,都是代表着宰相的职位。王安石自己都还不是宰相,却毫不犹豫地把位置推了韩绛。
“是京中有名的高僧——智缘。”
只是王安石看赵顼样子,却是很看好燕达:“燕达的才具是足够了,功劳也不缺。加一个权发遣的名头,秦凤副总管一职他也能充任了。”
有着这样的想法,在曾公亮正式离职之前,赵顼暂时就并不打算把宰相之位给韩绛。
燕达在绥德城,有着一日连破八堡,斩首数百度战绩。而在世人眼中,党项比起吐蕃来,还是要强上一筹。从斩首数上来看,王韶的托硕、古渭两战,要高于燕达在绥德城的战果。但朝堂上下,却是把燕达的功劳看得比王韶的两次战功都要重……而且是重的多。
赵顼并没有留下他的意思,只是曾公亮有定策辅主之功,赵顼为了不让人说他刻薄,还是照规矩慰留了两次,等中使从宫中到曾府,再来回个五六趟后,就可以批准其出外了。而曾公亮一走,王安石和韩绛便可晋升宰相,加上陈升之,昭文、史馆、集贤三相正好一个不缺。
而且燕达今次入觐诣阙,在奏对上,给赵顼留下极好的印象。韩绛要清理郭逵留下来的影响,他排挤燕达的心意,赵顼也看出来了。既然如此,把这位才能卓异的将领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以期能够立下更大的功劳,赵顼的想法却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