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儒统渊源远(上)
只是担任了西京监竹木务这个差事,就让爱吃竹笋的女儿受了委屈:“阿爹监竹木务,什么都好,就是家里没笋子吃了。”
至于近在身边的司马光,自到了洛阳,司掌西京御史台后,就不再过问朝事,给人写信,落款都是‘迂叟’。前日还听说他明年准备买地置园,连名字都事先起好了——唤作‘独乐园’。也不知是不是园成之后,就闭门不问外事,一心修他的《资治通鉴》。
去年程颢尚为镇宁军判官。但今年年初,父亲程珦从四川任官回乡,自请致仕。老父年岁已高,又常年在外任官。弟弟程颐放弃进学,一直随着老父四处迁移。现在父亲回来了,他这个做长子的,也该尽一尽孝道。请了一个近乡的差遣,以便归乡奉养父母,究研天地道理,教书育人,官职高低倒也不放在心上了。
同样也在洛阳的邵雍,近来正忙着在他的安乐窝中,编纂《皇极经世书》。皇极经世,以易为宗,以象数为本,推究天人演化之道。二程本就是深通易学,释《易》为义理,而邵雍则是偏于象数之学,再偏下去,那就是往卜算之道上走了。在二程看来,已经走入了歧途。
程颢此时早已起来,向父母问安之后,就在院中慢慢踱着步子,作为日常养身的功课。他的儿女,也一个个过来,先向父亲行礼,而后,又进了里屋,跟祖父母请安——程家是大儒之家,礼法上的规矩一向恪守,子弟们也是不敢有任何疏忽。
程鄂娘见到叔父出来,也立刻上前请安问好。
程颢默默点头。非是他也有着争强好胜之心,他可以借鉴和吸取其他学派的观点和长处,但儒门道统,却正如程颐所说,不能轻易与人。
程颐从里屋里出来。他就算在家中,也是衣装俨然,气貌严重。跟程颢有七八分相似的相貌,就是因为他这种始终严肃的表情,而不会让人错认是永远带着温和笑容的程颢。
如今各家学派如百花齐放,世人难以穷尽。
“说的对……行事自当如此。总不能像那些贪官污吏,一分归了公府,两分入了家门!”
王安石,李觏,张载,程颢程颐,都是推崇韩愈的关键,崇奉孟子,自承道统依此而来。而扬弃了此前流行于世的荀况、扬雄两人的学说。可各家继承自思孟学派的源头,阐发出的道理却是各不相同。
清晨的时候,程府门外,行人往来之声不绝于耳。程家非富户,安身在普通人家混居的厢坊中,不比城北富弼等重臣所在的厢坊清净。
究竟是哪一家谁能更近大道一步?
十一月的洛阳已是草木凋零。前日的薄雪已经化了,但气温便因此而又冷了三分。
程颢在院中慢慢地踱着步子,程颐端坐于石墩之上,一时之间,两人都失去了言语。
王安石旧年以《淮南杂说》名世,英宗年间又在金陵教书育人,世人目之为淮南学派。随着王安石成为宰相,变举试,修庠序,一整套举措下来,他的学说已经遍传天下。等到天下的州学、县学都以王学为课本,淮南学派必然会在士林之中成为主流。
程鄂娘摇摇头:“不要了……等阿爹卸了任,再买来好了。”
盱江李觏,虽然已经去世十多年,但他的学说依然在江南一带流传。‘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王安石新法之本源,便来自于此。不论是王安石,还是张载,又或是二程本人,对他的观点都有借鉴和引用。
女儿娇憨的说话,让程颢呵呵笑着,“等明日让阿娘买给你。”
在横渠镇中教学的张载,有别于中原各家,文武之道从不偏废。随着几个弟子逐步崭露头角,他的名望渐渐也起来了。如蓝田吕家的三兄弟,如在平定广锐之乱上立了殊勋的游师雄,再如名满关中的韩冈,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听说如今在京中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的种谔,他家中也有子弟拜在张载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