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
这样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
省试定去留,殿试定高下。能进殿试,基本上就是进士了,这时候改变一下考题,不会引起太多的愤怒。
黄裳稍稍有了些精神,韩冈并没有忘记自己,也没有放弃的想法。
有旧事在前,韩冈对此便有一些把握。
“此非小人可以知晓,等明日博士可以自去问一问我家参政。”
巴蜀之地,川峡四路,益、梓、利、夔向来并称。而在这四路中,甚至可以说天下诸路中,以夔州路【重庆附近为主】——也就是益州路【成都周边为核心】和梓州路【南充、资阳一带】以东,利州路【阆中、汉中一带】以南,两湖以西,这片由群山组成的区域——最为穷困,甚至比两广、也就是广东广西还要穷困。
韩冈现在所想的是怎么才能在考题中体现气学的观点。
而现在能安排黄裳这个太常博士的地方,在韩冈看来,一个是去与辽国争锋的海外耽罗岛,一个则是去大小战事从无一日而绝的夔州路。
韩冈所主张的气学,其核心是格物致知四个字。对个人能力,讲究经世济用。重实际,轻言谈,这是气学的偏向。相对于经术诗赋,更看重官员对具体政务的处理能力。
以黄裳的情况,想要改变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只有建立功勋,尤其是去他人不愿去的地方建立功勋。
但到底怎么去做才更为合适,就是一件需要多费思量的难题。
“什么准备?”黄裳坐直了一点。
灯罩中的烛花闪了又闪,韩冈终于提起了笔。
怎么才能在题目中反映出考生们经世济用的水平?不改变考题结构的话,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很难。而想要临时改变,就要面临考生能不能适应的问题。
到底要怎么安排黄裳,韩冈已经有了腹案。
不过在临考之前,对考试的内容做大改变,并不是不可能的事。礼部试不可能,但殿试却有先例。
……
熙宁三年的殿试,考官们给考生发下了一部韵书,这本是为了殿试时的测试诗赋做准备,但赵顼上来之后,便发下了一道策问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