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出洋考察
给予肇庆军政集团最后一击的还是第八混成团。他们一口气架起了三四十门火炮,轰起来气势惊人,直接让肇庆城内众人吓破了胆。从李成栋到李元皓,广东境内的城池都没怎么修缮,肇庆虽然贵为府城,但也不再有前明巡抚驻地那般的政治地位,城墙修缮资金有限,很多地方包砖脱落,夯土内墙都露了出来,因此很快就被轰塌了半边,这几乎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呃,为什么说“几乎”呢?因为李保义这厮还试图逃跑,结果因为太拉风了,太醒目了,直接被蓄势待发的第八骑兵营给截住,灰溜溜地缩回了城内。这位李家的二公子瞻前顾后,看不清形势,心存侥幸之念,在肇庆这么个死地,既不敢留,又舍不得跑,犹犹豫豫了这么些日子,结果被东岸人来了个瓮中捉鳖,又怪得了谁呢?
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可以说离不开士兵们的精气神。武器战术、后勤供给、日常训练固然是一方面,但士气依然极为重要。东岸军队在训练中,非常讲究敢于白刃拼杀,敢于刺刀见红,国家力量同盟会、军人魂促进会等组织经常邀请军中骨干进行学习、研讨,尽一切办法维持、提高官兵们的荣誉和士气。
以上种种,旧大陆国家能做到一条就不错了,做到两条的便是强军,三条便可横扫邻国。以二十年前的法国陆军为例,他们的士气保持得非常不错,军人普遍有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自豪感,后勤供给也优于其他欧陆国家,他们的前线兵站制度、运输管理制度、统计分发制度,都非常复杂、专业,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再加上日常训练也比较勤快,训练质量也不低,武器战法与其他国家处于一个层面,因此横扫数国,逼得联合省、英格兰、奥地利、瑞典、勃兰登堡等国联合起来才可应付。
我们再看看远东这边的国家。东岸藩镇就不谈了,新军、守备团之类的部队,虽然在本土军人看来只是二线预备役部队,但战斗力其实还可以。至少这是纯火器部队了,虽然仍然列装老式燧发枪,但训练强度和欧陆各国处于同一水平,高于顺国、清国的普通部队,与其精锐新军相当,且后勤补给更为充足,
满清新军、大顺新军,真谈不上供给如何充足。武器确实是一线水平,战术战法有些落后,训练水平一般,估计打不过欧陆法、奥、英的正规军,不过士气还算高昂。其中精锐的部分,可以与东岸远东诸藩的新军对撼,但肯定无法抵挡如第二混成团、第八混成团这两支正规野战部队,甚至连台湾陆战营都干不大过。
这就是现状,很残酷,但却是事实!
广东李家的部队,承平多年,内部早就腐化不堪了。很多军官的职位是买来的,或者说是给亲信酬功的,大到总兵、副将,下到千户、把总,心思更多放在如何发财上面,查禁走私那是一把好手,若是上阵打仗,怕是就要拉胯了。
三个师的新军略好一些,毕竟有不少海参崴甚至东岸本土留学归来的军官。但说实话,他们还占据不了主流,在那个大染缸里,时间长了,总会被染黑。年轻时的理想没了,剩下的就是抽烟打牌,娶小老婆,挖空心思克扣军饷什么的。仅有的一点好处,大概就是深知东岸国力的强大,对大东岸存在足够的敬畏之心,一旦有事的话,也能响应一二。比如这次惠州第二师麦志才、叶封、刘永华等人袭杀师长陈少群,韶州第一师常三喜率部支持李保仁,基本上是东岸人所能动用的最大影响力了。
这些部队,可以和顺军打一打,但别指望太多。且一旦消耗完毕,短时间内极难补充,广东可没有完备的预备役征召体制,合格的预备役兵员非常匮乏。新军收入高,是一份非常不错的职业,一个人就可以养活全家,因此经常是当到一大把年纪才会退伍。四十岁的士兵、五十岁的连长你见过吗?广东新军里就不少。
肇庆府这边的明军,还不如连州新军三个师。他们是最传统的老式部队,平时分驻各地弹压,多年下来战斗力消磨得不像样子。训练要求也低,随便从地里抓个农夫过来,训练个把月,就算一个兵了。武器装备水平不一,大炮不多,火枪与冷兵器大概五五开的样子,而且其中不少还是火绳枪,据说是佛山货。在欧洲各国挖空心思研发新式机床,千方百计降低线膛枪生产成本的当下,你居然还在搞入门级滑膛枪,这就是问题了。广东李家建立的军工产业,说实话和满清差不多,有技术无科学,且技术还落后一代,让人很是无语。
肇庆府城大概有一万明军,部分是当地驻军,部分是响应李保义号召,赶过来“勤王”的部队。只可惜李保义没有那个好命,没法在东岸的支持下,挥师东下,“讨逆”成功。眼看着廉梧管委会表态支持那个只会吃喝嫖赌的大哥李保仁,各地新旧兵马纷纷响应,很多原本支持他的官员也悄悄溜了。只有那些上船上得早,实在没法再改换旗帜的人,在硬着头皮继续撑他。但说实话,内部也乌烟瘴气,大家互相指责,人心离散,让人觉得这个草台班子离散伙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