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降维打击(二)
这批从朝鲜义州运过来的粮食就是汉阳方面“伺候”东岸人的服务之一。粮食总共有十来吨,都是上好的大米,价格也令人震惊地便宜。在分头送到丹东、九连城等大粮站交割之后,他们就可以拿着台湾银行的汇票离开了。东岸陆军会组织人员进行下一步的运输,即分配到各个交通节点的粮站(也兼做小型要塞)之中,这部分工作,毫无疑问依旧是由朝鲜人承担的,由朝鲜北部各道官府轮流征发徭役完成。
当然这还没算完。朝鲜王国还派了总计七千名士兵在辽东数县作战,尤其是正在筹建的通化县,朝鲜人在那里派了两千余人,全是相对精锐的御营厅官兵。其余很多交通节点、粮站要塞什么的,也多有朝鲜道兵戍守,基本上是几十个东岸兵配个一两百朝鲜兵,防备满清小股部队的偷袭。
1710年2月22日,薄薄的晨雾中,一支规模不小的雪橇队伍正在行走着。
他们此时已经跨过了鸭绿江江面,进入到了丹东县地界。在边境线上值守的军官仔细检查了他们的文书证件,然后又抽检了几辆雪橇上的物资,随即便大手一挥放行了。
冬天辽海冰封的时候,隶属于登莱开拓队管辖的辽东诸县(丹东、大东沟、凤城、宽甸、桓仁、集安等)因为孤悬大海对岸,唯一的贸易对象差不多就只有隔壁的朝鲜王国了。朝鲜经济发展得还不错,北方是其主要工业产区,南方为农业产区,商品市场种类多样、供应充足,显示了其经济体系的勃勃生机。
辽东六县主要向他们采买食品、建材、药材、燃料等商品,不但冬天买,夏天也买,原因也没别的,便宜!黑水管委会辖区的那帮“工人贵族”们薪水太高,工作时间太短,工作强度太低,再加上运输、取暖等费用,导致生产出来的商品成本较高。早些年可能还有技术方面的优势抵消成本劣势,但在朝鲜人也渐渐掌握了先进的制造技术之后,他们的科技优势已经不多,低端产品在全年无休的朝鲜工人的冲击下逐步瓦解,只保留了相对高端的制造业。
朝鲜王国,可以说是东亚经济圈中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加入得早,工资水平又很低,在出口粮食、药材、木材、海产品等基础货物稍稍积累了一些本钱后,他们就开始从黑水那边购买机器设备,开启了工业化生产的大门。
而朝鲜王国的运气真的很不错。任何工业化起步国家都非常头疼的市场问题,在他们那儿几乎没有任何阻碍。远东诸藩数百万购买力强悍的人民真的是其天然倾销对象,甚至在一些比较厉害的商人运作下,很多朝鲜商品还进入了清、顺两国,海量的白银流入朝鲜,为其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且朝鲜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其他工业化改革国家面临的守旧派反扑,导致工业化进程减缓、停顿乃至开倒车的情况,他们基本没有。因为东岸大爷管得紧,一直催促他们大刀阔斧地改革,不要怕麻烦,不要怕动荡,小小的七百万人的国家,我东岸爸爸难道还镇压不下来吗?所以,确实出现了动荡,出现了阵痛,但在坚定清晰的政策推行下,大方向始终没有改变。最终,新的既得利益阶层(封建资本家)建立起来并顺利度过了孱弱的幼苗期,现在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再也没有什么保守势力能与其掰手腕了。
不过朝鲜的有识之士也很忧虑。因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东岸爸爸对他们就有所“关怀”了,不但很多企业被入股,美其名曰战略投资者,实则是来分红抢钱的。但这也就罢了,最关键的是稍微高端点的技术不让他们碰了,这导致朝鲜企业的利润水平始终上不去,在低端上面徘徊。
比如,他们想引进更高级的炼钢技术和设备,但黑水管委会直截了当地和他们说了,老老实实搞初级铁制品的生产就可以了,他们会敞开收购,不会设置关税或配额壁垒。但如果他们想涉足高利润的钢铁行业,那么就会与黑水管委会变成竞争关系,竞争关系会如何处理?他们不能想,也不敢想。
所以,就这样了。国家主权不独立,做什么都白费。如今正经的,还是继续钻研“事大主义”精神,把东朝上国伺候好了,没准人家啥时候一开心,手指缝里漏点什么产业或技术下来,就够他们全国开开心心吃香的喝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