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385章 开化港

第385章 开化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或许有人会问?气候不是制约产量的主要原因吗?比如冬天要猫冬休息,等待开春后再干活。这个韩处长只能呵呵了,事实上在他看来,开化港并不冷,或许比他安家的哈尔滨冷一些,但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且,俄罗斯人以及他们统治下的西伯利亚土著,素来有冬季干活的传统。夏秋季节要在地里忙活,要照顾牲畜,冬春季节恰好是农闲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走出家门,徒步跋涉数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到森林里伐木,到矿上做工,换取微薄的现金收入,以待来年开春后缴税。税吏们可不要你家里那些粮食,他们要的是现金,是戈比和卢布!拿不出现金,那么就做好承受鞭笞的准备。但你可别以为被鞭打得血淋淋就没啥事了,事实上税吏只会宽限你十天半个月左右,到时候还会再来。如果你继续缴不了税,那么就要被抓进大牢受折磨,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更深重的灾难。

所以,冬季是俄罗斯森工、采矿或其他工业活动的高峰,因为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兼职劳动力。他们忍饥挨饿,穿着单薄的衣服,顶着刺骨的寒冷,在阴暗寒冷的矿坑里——别怀疑,大部分工作地点都晒不到太阳——用简单的器械开采矿石。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一切,现金收入对他们而言高于一切,事实上对全世界所有封建农业社会的底层人民而言,现金都是价值极高的东西,值得他们付出全部,现金税更是加重剥削的恶政,这一点不夸张。

韩九华琢磨着,实在不行就打下亚扬堡,然后把那边的俄罗斯人全抓到这边来采矿。听说那边已经有一个俄罗斯人社区了,还有大量受他们统治的土著,这不就是现成的矿工么?另外,本地的人口潜力也要抓紧挖掘,土著也挺适合冬季干活的,不用浪费了。

当然以上措施都不是一时半会能办到的,而且数量有多少实在很难说。真正靠谱的,还是东岸统治体系内的模范国家朝鲜啊!朝鲜北部山区的人,适应寒冷的气候,也很能吃苦,日子过得也不宽裕,只要给他们开出一份还算过得去的工资,保证能招到不少人。呃,招不到也没关系,派人给汉阳城的朝鲜国王带个信,多的不敢说,几千劳工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这事满蒙开拓队自己就能办到,作为台湾银行的合作方,让他们出这个面也是应该的。

朝鲜人之外,也可以考虑一下其他地方的人,比如南边人多地稠的宁绍十五县。乖乖,将近三百万人口,拥挤在那么一小块土地上,平均一个县二十万人,简直过分!事实上当地人也发现人多后日子不好过,多年来一直在持续对外移民,最多的是去南洋,其次是到东岸本土,第三大去处自然就是辽东、黑水、满蒙等地了。

天气冷没关系,也就第一代人适应艰难,当他们的孩子在那出生并长大后,基本上已经完全适应环境了。最主要的,当地机会多啊!人口少,地方大,物产丰富,竞争——呃,真的有竞争吗?普通一个宁波人,只要头脑不是太笨,去当地靠收皮货、山野货、粮食、木材、海产品什么的,不出十年,就能攒下一笔不小的家业,然后买地、建屋,舒舒服服生活下来,不比在宁绍十五县与三百万人一起内卷强多了么?

开化港这边目前确实啥也没有。但只要满蒙开拓队和台湾银行有决心,有毅力,花血本投资一番,总能搞出个模样来的。实在没钱的话,以金矿做抵押,吸引宁绍淤积的资本过来投资,也是可以考虑的事情。定海高端会所里的有钱老爷们,整日里讨论的就是去哪里投资,只要台湾银行出面牵头,弄点钱过来轻而易举,房子、码头、公路、铁路、工厂、商社什么的,还不是轻而易举?

而当城市的各项生活设施完备时,开化港基本上就具备吸引别人过来定居的本钱了。要知道,就连黑瞎子港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如今都住着数百宁绍人,开办着一些船舶修理厂、皮革加工厂(鲸皮、海兽皮为原料)、油厂(鲸油、海豹油)、海产品罐头厂、木材厂等等,生活轻松、闲适,没事时泡泡温泉,冬天港内也不封冻,根本没想象中那么冷,除了有些冷清、寂寞以外,那地方真没什么不好的。

韩九华对吸引外来移民比较有信心。朝鲜人来过客,几年劳务合同完成后是要回家的——即便不愿意走也要赶你走——日本人倒是不错的补充,吃不饱饭的浪人家庭也愿意来,但不宜过多,因此通过黄金这种财富来吸引宁绍、登莱的人口,是一条可行之策。

鄂霍次克海的渔产这么丰富,岸上黄金、森林、动物遍地,发财的机会随处可见,聪明人都不需要看到他们在定海、胶州打的广告,就该麻利地收拾东西过来了。登莱、宁绍的无地年轻人,这是你们改变命运的一次极好的机会,可不能错过了。当然你们错过了也没关系,这是你们的损失,实在不行,清国、顺国、明国那边还有一堆偷渡客呢,你们不来,自然就便宜了他们了,不是么?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