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飞地日常(五)
义成地区行署辖下的土地,毫无疑问都是东岸本土,不是什么海外殖民地。因此,这四百个印第安裔能到这里来安家落户,那都是有原因的。说穿了也很简单,他们都是在巴拉圭主动投顺,并且帮助东岸驻军很好地剿灭了地方反抗势力的“有功之人”,因此得到国家开拓总局格外“开恩”,被集体搬出,安置到了义成地区新设的这几个乡镇定居。
而他们的到来,以及那几个定居点的相继设立,意味着义成地区行署在经过持续多年的向北发展的战略后,终于也开始稍稍把目光往南边投注一点了。南非东海岸是片肥地,气候温暖、湿润,长期放着不开发,确实有些不像话。至少,粮食先种起来吧,今后总要向内陆地区扩展的,到时候就有前景基地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义成地区的政策转向了,这不是事实。真相是他们的重心仍然在北方,且至少今后二十年内是不可能转向的。本土战争结束后,占了那么多的土地,再加上原本领土内就没运干净的人口——比如巴西高原每年都发现的印第安部落——几百万人呢,需要各个海外殖民地及仆从国分担。义成地区作为黄黑分界线五国的重要支撑点,就现阶段而言,资源仍然需要向北方倾斜,只能挤出相当有限的资金发展南方。德班等八个新定居点的设立,不知道他们攒了多久才搞定的,总之非常艰难。
1710年11月15日,“海鲈鱼”号风帆运输船正航行在惊涛骇浪之中。
这是一艘船龄相当老的650吨级笛形运输船。通体用热带硬木制造,耗资不菲,或许这才是其能够服役这么长时间的主要原因吧。若是换成荷兰人用松木或杉木做的船只,怕不是十来年就散架了,根本不可能服务到二十年以上。
来自《南非早报》的记者韩九宏刚刚从底舱出来。那里的情况不是太好,将近四百名巴拉圭印第安人挤在里边,地方狭小,空气污浊,而船底的漏水情况又很严重——没办法,木头船的通病——即便有几台人力抽水机一直不停地抽着积水,但依然让人难以忍受。韩九宏只匆匆花了半个小时,用西班牙语向几个看起来不那么晕船的印第安人问了一些问题,然后就落荒而逃了。
甲板上面要稍稍好一些。至少空气比较清新,没有底舱那种无处不在的酸腐臭味,也更为宽敞,你可以站直了,不用担心碰到头顶的木板——长时间无法伸展躯体,那种感觉确实难受,甚至让人发疯。
“韩记者,注意站稳了哦。今天风浪太大,船颠簸摇摆得厉害,甲板上也都是水,滑溜溜的,一不留神可能就会掉下海。而这种情况掉下海,没人来救的。”头发已经白了一半的水手长不知道从哪冒了出来,大声提醒道。
“谢谢,水手长先生。”韩九宏点头应道。事实上他也有些晕船,但不是很严重。这些年来,他多次乘船来往南非、东非乃至印度各地,进行新闻采访。因此,他对航海的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至少不像那些旱鸭子们一般大吐特吐。不过今天的海浪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他也有些受不了,这会脸色煞白煞白的。
“离德班港已经没多远了,几个小时内就能抵达,坚持住。”水手长又说道:“如果肚子饿了,就去问那些西班牙人要点甜面包,如果他们正在挤奶,你也可以要一杯牛奶,他们会给的。”
“谢谢,我会的。”韩九宏礼貌地回应了一声。
他们这艘船是从河中港起航的。出发前塞了四百个印第安裔以及大量食水,甚至包括两头奶牛和一些饲料。水手长提到的“西班牙人”实际上就是指那些巴拉圭印第安人,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同时也负责给船上所有人做饭。不同的是,印第安人只能吃那些质量糟糕的黑面包,而东岸人则可以享用涂满了蜂蜜的烤得松软的甜面包。韩九宏是本地著名媒体《南非早报》的记者,平时都是和船长和高级水手一起吃饭,享用牛奶——好吧,其实是不怎么卫生的生牛奶——和甜面包一点问题都没有。
“海鲈鱼”号的目的地是德班港,一座设立还不到两年的港口城市,归义成地区行署管辖。在其周边,还有德定(斯坦格)、德勇(通加特)、德宏(斯科特堡)、德良(乌姆济姆库卢)、德敬(格雷镇)、明秀(彼得马里茨堡)、马渡(穆伊河)、天美(布尔弗)八个乡镇,基本都在相对湿润的沿海地带,有南非较为少见的森林,同时也非常适宜农牧业发展——就农业气候而言,东海岸确实甩西海岸好几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