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434章 等待国书的日子里

第434章 等待国书的日子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当然在这家书店,他也看到了许多辣眼睛的书。那是一个文学区,里面居然有不少描写我大清的书,起名还十分惊悚,比如《孝庄宫闱秘史》等,重点描写了顺治朝的许多不可言说的宫廷桃色事件,偏偏还十分详尽,绘声绘色,好像作者当时就在现场一般。隆科多先是看得火冒三丈,如同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一般,差点就拿着书去找作者算账,不过好歹他想到这里不是大清,而是东国,于是便强自按捺住火气:且先放过那无良作者好了!

还有一本类似个人游记风格的书,看作者简介是一位曾经在辽东行商的东国商人。专做军队生意的,路子很广,也去过辽东很多地方。这人在书里得意洋洋地说自己曾经在关外玩过多少八旗贵妇,同样描写得十分详尽。而因为是本人经历,贵在真实,因此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销量相当不错。

隆科多看了同样火大无比,直想要将其撕了,不过终究还是舍不得钱,最后只能无奈地叹一口气,一边批判,一边将这两本书看完了。而在看完后,他的怒气似乎又上了一层,盖因这两本书都只有上册,下面呢?没有了?无耻!

失魂落魄地离开书店后,隆科多又去了一间酒家,不意却在这里遇到了“老乡”。当然这可能不太准确,毕竟隆科多混京城的,眼前酒家里打工的几个,却是在关外被东岸人俘虏的八旗丁壮,两者本来就不住在一个地方。但到底同族,说实话还是有点亲切感的。而且隆科多经过这么几个月的折腾,早就没了那股子骄傲之气,颇为平易近人,因此双方聊得还算投机。

关外八旗,前前后后大概被东岸俘虏了六七千人,当然这是加上男女老幼的数字,但也相当不少了。他们的去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就近安置,比如送到与朝鲜王国交界的县份去屯垦;其二是流放到极北方的苦寒之地,比如鄂霍次克海沿岸、千岛群岛、勘察加半岛、阿留申地等地区,充实当地人口;这第三呢,就是送到东岸本土了,这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可以过上相对不错的生活,就比如眼前这几个在南城区的打工人。

把隆科多一行人带到洛阳府后,盛德鸿就如一阵风般消失了。

他走了不要紧,但隆科多一行人在纳雷什金大厦五层的某旅馆订了三个房间,算上饭食,一天需要法币三圆。而盛德鸿之前给他们预付了三天的房费,今已经到期了。隆科多找不到别人来帮他付钱,盛德鸿留下的几个人又不同意他们换地方住,于是就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掏钱了。

七十圆的现金,省着点花,确实可以用个二十来天。但问题在于他们目前没有任何收入,而东国外务衙门何时会召见他们,委实也很难说。这若是拖延下来,甚至把他们忘了——以隆科多的大清官场经验来看,这极有可能——让他们在这住上个一年半载,那岂不是要流落街头,饿死他乡?

实在不行的话,让他手底下那几个侍卫、笔贴式啥的,再上街卖艺一番了。他们如今住的地方是南城区,听说非常繁华,应该能有不少收入。另外,隆科多从手下人那里“借”来的玉佩、吊坠、扳指什么的,目前已经在找人估价了,多半要被宰一刀,但能换回钱就烧高香了,不能要求太多。

今天一大早,隆科多在大厦二楼餐厅内随意吃了两个鳕鱼球,然后便出门上了街,打算看一看此地风物,顺便去书店看看。呃,考虑到目前紧张的用度,当然是只看不买了,等临走之前盘点下资金情况再做决定也来得及。

隆科多与他们聊起了大清的近况,结果发现有些对牛弹琴。原因也很简单,人家素来生活在关外苦寒之地的,对北京那个花花世界没啥概念,实在很难引起共鸣。隆科多见状也有些尴尬,关外八旗与关内八旗,如今看来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啊,环境、生活、文化差异相当大,隆科多下意识觉得这有些问题,决定回去后好好跟皇上说道说道。不过他也估计会得罪不少人,其中不少多半还是自己的亲戚,但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一切为了大清嘛。

聊完后,酒菜也吃得差不多了。几个人也挺仗义,直接自己掏钱帮隆科多结了账。而且不光如此,他们还又喊来了几个在别处打工的同伴,一起凑了十圆钱捐给隆科多,算是帮他解决部分生活困难了。隆科多一把年纪了,看着那叠一角、两角居多的钞票,差点热泪盈眶。唉,有此义士,我大清何愁不兴啊!

于是,他郑而重之地问了几人姓名,说打算回去后上奏天子,好让全大清的百姓都知道他们的名字。不料,本来还言笑晏晏的几人一听隆科多要这么做,立刻脸色大变,支支吾吾,显然不想与满清朝廷扯上任何关系。随后,他们又借口还有活要干,一溜烟跑了,留下惊愕莫名的隆科多站在原地发呆——这尼玛,好像有点不对啊!

郁闷的隆科多也没心思继续逛了。看了一眼这家名为“闯记餐馆”的饭店牌匾,摇了摇头,径自返回宾馆了。而就在他甫一回来,还没来得及喝口茶喘口气的时候,盛德鸿的秘书却从外间蹦了进来,埋怨道:“我说老隆你这一整天都上哪儿晃荡去了?难不成是去餐厅洗盘子了?赶紧洗洗手,外交部要找你。唉,算了,都四点多了,估计赶到那里也差不多下班了。这样吧,明天你哪也别去,一大早我就派人来接你,咱们去外交部领国书。”

南城区的人口非常密集,居住着大量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有些在北城区上班的公务员,也在南城区买房置业,原因也没别的,这里人气旺,各种服务设施齐全,生活很是便利。南城区同样生活着大量外国人,但不像沿海地区的非国民劳务工那类低端劳力,基本都是有一技之长或薄有身家之辈,意大利人、俄罗斯人、英国人、土耳其人、葡萄牙人、荷兰人比比皆是,不过像隆科多这种挂着个金钱鼠尾的,说实话还是比较少见的,毕竟这种风格的发饰有点非主流。对那些来自俄罗斯和土耳其的人而言,他们可能会联想到历史上的鞑靼人,但又有点不像,总之非常扎眼。

隆科多早就习惯了这类异样的目光。一路走来,谁不对他们这几位的装束侧目以待?说实话,东岸人算见多识广的了,各国人都有,什么服饰风格、发型风格都出现过,但这头顶心一小撮毛,搓成了一根不过几十厘米长的迷你小辫子坠在脑后,这是什么造型?说你是北美的印第安人吧,似乎也不像,因为人家不怎么剃发,辫子也又大又粗,而且服装风格也不对。也就只有一些曾经去过清国的商人或水手,以及曾在南锥一带生活过,接触过安置的清国战俘的人,才能准确说出隆科多的来历。说到底,还是在世界舞台亮相太少了啊,人家德意志的小邦国都有能力驾驶船只远航南美,清国这么一个泱泱国度却不行,有点落后了。

隆科多在大街上逛了两个小时,看什么都觉得新鲜,都觉得过瘾。尤其是道观举行的庙会,各种节目精彩纷呈,看得隆科多也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然后忍痛赏了几枚铜币。不过这都是小事了,爷高兴,爷开心,怎么着了?隆科多觉得自己骨子里还是个东方人,在黑海、摩洛哥那阵子,虽然当地也有许多东方人居住着,但总觉得那文化不是很正,受原住民影响很大。打来到东岸后,他就觉得一下子舒坦了,尤其是这个南城区,虽然看着有许多西洋建筑,但那股子文化味道却很地道,让他很是欣喜。

当然或许有人会问了,你隆科多是个满人,这是汉人文化,为啥觉得很正呢?这时候隆大人就要朝你翻个白眼了,满蒙八旗入关那么多年,吸收了多少汉文化?如今与其说他们是一个民族,不如说是一个特权阶层,其他的如外貌、文化、服饰什么的与清国的汉人越来越趋同,差别极小。就连语言,说实话也快不成问题了,如今的八旗上下,基本都会说汉语,但会说满语的人却越来越少,更不用说写了。因此,咱们的隆大人骨子里是什么文化基因,其实已经很明了了,根本不必多言。

逛完了庙会,隆科多又去一家书店转了转。在这里,他看到了很多极具价值的书籍(当然是从他的角度而言了),比如有关欧陆风情、地理、历史的书籍,有关印度商贸的书籍,现代贸易理论的书籍,工业及市场理论的书籍等等,他恨不得全部都买下,无奈兜里银钱不够,坐在那里抄写的话店家多半也不允许,非常遗憾。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