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东归(六)
隆科多觉得东岸人有些过于心慈手软。多大个事啊,开枪不就是了吗?好吧,确实开枪了,但抓到一个就贬为奴隶,还有印度人敢前赴后继过来吗?第乌那么好的一座城市,就被这些脏兮兮的印度难民给毁了。
马冲大使在这里没有耽搁太久。除了与第乌管委会的人应酬了下之外,便只是去拜访了一下某位老同学。然后便离开了,与隆科多一起,乘船南下,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东方巨人”号没在果阿港停靠,而是直接去了科钦,一座曾经在葡萄牙人、荷兰人手里反复争夺,如今已被东岸人控制的城市。对了,这座城市还曾经上演过军事史上让人目瞪口呆的战争,印度人被葡萄牙军队大大地羞辱了一番。
果阿、科钦这两座城市,若是比面积、人口和经济的话,当然是果阿完爆科钦了,两者完全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前者是葡萄牙人经营多年的殖民地首府,后者就只是一个军事据点,贸易发展得磕磕绊绊的,不是很顺利。果阿现在基本已经完全被东岸人控制,葡萄牙人甚至已经在与东岸外交部进行谈判,商议以一个过得去的价格出售这个殖民地。反正他们也管不了了,时不时还被荷兰人威胁,不如痛快点卖掉,止血的同时还能捞回一笔钱,不好么?
1712年3月的印度可不是什么好日子。旱灾、蝗灾接踵而至,农田大面积歉收,除了南部和印度河流域之外,几乎全境遭灾,尤以人口稠密的北方恒河平原为重。
但这样的大事,却丝毫动摇不了印度次大陆上各路野心家的意志。他们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战争的原因很复杂,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阶级矛盾、外国势力插手等等,不一而足,但无论谁都不得不承认,印度的局势已经积重难返,即将成为一个地理名词——其实以前就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来自中亚的蒙古侵略者建立了莫卧儿王朝,勉强整合了大半,现在终究又要回归常态了。
作为印度的第一大外来势力,东岸政府也一直密切关注着战争的走向。他们在明面上没有太过明显的立场,与各方都有点联系,比如德里的朝廷,南方的马拉地人,北方的旁遮普人等等。看似不偏不倚,实则暗地里推波助澜,不断削弱各方元气,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以破坏德里中央朝廷的权威为主。
不过最近政策似乎有了点儿变化。陆军出身的第乌管委会主任姚同上校刚刚离职,本土从财税系统调了一位文官前来上任。此君不愧是管钱的,一上任就大肆查账,同时对第乌管委会辖区四县(第乌、浅岛、果阿、佛渡)提出了相当高的财政要求。
这位孙主任的意思呢,就是要多搞钱,许多钱,越多越好。这两年印度战乱,贸易额降得有点快,东非运输公司方面已经抱怨过好几次了,让第乌管委会想想办法,他们也有业绩压力,完成不了肯定要吃上级主管部门的挂落。
要提高贸易额,目前看来就两个办法,第一是再开辟一个或几个贸易港口,如此才能在战火连天的大背景下,尽可能收获到更多的印度商品。当然这个需要与印度中央朝廷联系,但不是特别困难,赞助一批军火就能解决的事情。
第二种办法是恢复印度地方的秩序,让受到战争影响的生产尽快恢复起来。印度商品的出口量为什么减少了?并不是外界需求减少了,事实上还扩大了不少,东岸人对各类印度商品可喜爱着呢。真正造成负面影响的,还是战争导致的生产中断、交通中断甚至是金融危机,让人十分头疼。
孙主任分析了两种办法的利弊,觉得第一种治标不治本,第二种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管委会的决策,即不再一味追求削弱德里中央朝廷的威信,转而以扩大商业利益为主。毕竟钱才是最实在的东西,也是上级考核政绩时的重要指标,印度贸易崩盘,对谁都没好处。
隆科多就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来到了第乌港。他花时间逛了逛这座城市,说实话有点失望,感觉不如新华港和开普敦。首先是街道上比较乱,城市似乎没有好好规划过,各种建筑物杂乱无章,整体上看起来不是很协调,没有统一的风格。其次是城市内涌入了大量的战争难民,主要是来自西北印度的拉杰普特人,不堪忍受官府盘剥、拉丁,或者粮食歉收破产了,总之是活不下去了,于是便涌入秩序安定的第乌县讨生活。
第乌岛上还好,此类人不算多。但在一河之隔的北方,展界得来的“新界”地区,这种人就很多了。第乌守备一团的士兵们根本守不过来那么长的边境线,特别是晚上,大量印度人翻越铁丝网,消失在边境地区的树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