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计议
“奴才遵旨。”隆科多一骨碌爬起身,道。所谓“逃人”,其实就是战争中投降东朝的关外八旗罢了。东国人真的肯放?反正隆科多觉得很悬。没说的,这是皇上交办的事情,再难也得去办,否则怕是得不到信任了。
谈完了这个,众人又自然而然地提到了东岸来使要求建交、通商的事情。这事清廷虽然有些冷处理的感觉,康熙也没在明面上表示多重视,但核心圈子的人都知道,如今此乃热点问题,各方争议很大。反对的一方认为,必须让东朝先退出最近在满洲侵占的原吉林将军辖地,同时停止在漠北草原上的各种明里暗里的行动,如此才有那么一丝诚意。支持一方则认为,东朝已在满洲修铁路,据说要通到长春厅,此时让他们撤退,几乎不可能。如此,不妨都现实一点,暂以此为停火线,期以十年,给大清争取宝贵的发展时间。他们觉得,这并不是不可能的,盖因各国船只驶来大清,所求的无非财货罢了。东国人看英格兰人、荷兰人、法国人、葡萄牙人做了这么多生意,当然非常眼红,以此为饵,当可撬动东国朝野内部分有利益牵扯其中的人,由他们来推动,落实此事并不困难。
与顺逆相比,“黄衣贼”的威胁就要稍小一些了。他们在满洲及外蒙的行动,固然让清廷极为难受,但说实话,就短期而言并不是致命的。几千人、一万多人规模的战争,他们向南推到奉天府时应该就会感到吃力了,届时我大清便是内线作战,威力大增,形势会好转很多。漠北草原那边亦是如此,甚至还要更加恶劣。东属蒙古四部就那么点人,根本控制不住目前打下的大片土地,补给成本也高得吓人,光靠满蒙藩一部,基本就是破产的节奏——事实上目前已经破产了,很多债务都违约了,正与债主积极商谈展期事宜。
之前康熙一直不表态,大家争来争去,也争不出个什么名堂。今天放到这里讲起,如果康熙再不拿主意,怕是还没有结果。
清国基本同意这种方略,他们现在面临着三个敌人:顺逆、东岸和准噶尔蒙古,压力不是一般地大。顺逆是大国,且实力就在南方,倾巢而出的话,二三十万人马大举北伐是轻轻松松的事情,因此吸引了清国襄阳、杭州、西安三座大营的海量兵力,光规模最大的襄阳大营,归其指挥的各地新旧兵马就超过二十万,可谓满清第一大敌。
“隆科多,你这个狗奴才。被东国人掳去,可有所得?”康熙突然转向了坐在殿内一角的隆科多,厉声问道。
他昨天去了一次罗刹庙(北京东正教会),与俄国使节谈了一整天,主要就是两国接下来的各种合作事宜。首先第一条便是继续对准噶尔汗国施加压力,挤压其生存空间。俄国人认为,这需要军事和政治两方面下手。军事方面,即出动少量精锐人马——说实话,双方的补给成本都很高,用少数精锐部队取代大队普通人马是很自然的事情——以攻势为主,不断袭击对方的集市、牧场、城邦和绿洲农场,杀伤其人民,削弱其战争潜力。不过考虑到俄国人如今在东方投入的资源有限,他们建议应避免任何形式的决战。反正清、俄是大国,凭国力就能打败准噶尔蒙古,何必去打那结果不可测的决战呢?
“皇上,奴才有辱国体,罪该万死。”隆科多吓得一个激灵,赶紧磕头,磕完头后,又战战兢兢地说道:“东朝那个马大使,曾经和臣说过,东朝对大清并无恶意。这当然不足信,奴才也认为不值一哂。然则其人一句话奴才觉得还是有那么几分道理的,即他们希望我大清作为其臂助之一,共同统治全世界。”
“皇上,俄国使者这几天便要离京了。昨日他找了下奴才,想要个明确的回信,回去好给彼得有所交代。”图里琛禀报道。
“哼!顺逆怕也是臂助之一吧?这等话你也信?”康熙站起身,一脚踹翻了隆科多,怒道:“狗奴才,丢了朕的脸。明天去给朕探探口风,就说朕要让车臣汗返回乌尔格,同时让东国人放还原吉林将军区的逃人,问他们肯不肯。”
1712年7月8日,距离第一次赐宴已经过去五天时间了。畅春园内,康熙正在与几位大臣商议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