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西印度洋(二十八)
1690年2月1日,莫桑比克的贝拉港内,爱德华·汉普顿正在与友人交谈。友人是来自伦敦的乔治·克利福德,一位有名的商人,著名航海家豪克斯·克利福德的堂兄弟。
也就是说,这个家族现在同时在英属北美、欧陆以及远东进行着远洋贸易生意,气象确实不一般。不过,所有人都知道,该家族最主要的生意还是东方贸易,且超过三分之二的船只投入到了这方面。之所以额外经营着到法国及英属北美的远洋生意,说穿了还是为了以防万一,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罢了。
毕竟,以东岸人目前表现出来的野心来看,他们的主攻方向还是印度西北部的拉杰普特地区,与英格兰东印度公司并不存在什么明显的利益冲突。英格兰东印度公司挑选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也是十分不明智的行为。印度已经足够大了,荷兰人经营着马拉巴尔海岸及科罗曼德尔海岸,葡萄牙人经营着果阿、达曼等孤立的小港口,东岸人控制着第乌岛,英格兰人转而重点经营孟加拉湾,确实是非常明智的事情,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只需关注讨人厌的法兰西商人们的动向就可以了。
他们当然也参与了美洲贸易。事实上克利福德家族与莫里森家族建立了稳定地合作关系,开始大举投资弗吉尼亚和卡莱罗那的殖民贸易,收取当地的特产农作物,然后运回伦敦售卖,获取利润。
统治着印度大部分区域的莫卧儿王朝的颓势已经相当明显,帝国的财政陷入到了可怕的灾难当中,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向外国商人借款来弥补亏空。英格兰人、荷兰人、法兰西人都参与了其中,获得了相当的落脚点,并开始深入印度次大陆的贸易体系当中。被莫卧儿王朝强行捏合起来的印度,现在又一次陷入了分裂的危险之中。
克利福德家族的大本营在伦敦,一座拥有四十多万人口的大型城市。他们通过海洋贸易积累的巨额资金,开始在伦敦兴建自己的货栈(以前是租的),开设专门商店,同时结交各色人物。此外,他们在造船重镇朴茨茅斯也有分支机构,几位家族成员负责在那儿监督船只的建造和修理,顺便采购各类船具,顺路销售到对面的欧洲大陆。
“东岸人控制着新华夏岛,并在那里修建了炮台、港口和其他设施,受其管理的殖民者总数也已经很庞大了,也许有二十万人,也许有二十五万,也许更多,总之不是我们能够应付的。”乔治·克利福德又解释道:“他们现在正在岛上展开新的征服战争,这从他们订购量激增的各类商品就能看得出来。而一旦他们完全征服了这座大得惊人的岛屿,那么其地位就更加稳固了。毕竟,你不能指望仅仅有着一两个小岛的荷兰人或法国人悍然出兵干涉新华夏的征服战争走向。”
现在,已经有不少大人物参股投资克利福德家族的船队了。东方贸易已经被证明是获取财富的捷径,虽然如果的英格兰仍然在执行严格的重商主义政策,限制贵金属外流,但像这种能够二度带回大量贵金属的贸易(通过将东方商品加价卖给其他国家获利),还是能够得到王室和国会的豁免的。特别是现在的国王是在联合省生活了半辈子的威廉三世夫妇,深受商业文化熏陶的他们对于这种贸易持鼓励和赞成的态度,因此东方贸易在英格兰蓬勃开展了起来——继伦敦后,布里斯托尔、利物浦、朴茨茅斯等港口次第兴起,云集了大量做远洋贸易的船只,商业慢慢繁荣了起来。
“而且,作为一个岛国,一个以航海著称的离岛国家,我们英格兰与东岸之间其实有着天然的合作基础的,东岸人甚至愿意为此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你知道的,他们现在已经不禁止我们的船只前往清国进行贸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可怜的法国人,可怜的奥地利人,可怜的瑞典人,陆地文明注定要被我们海洋文明所击败,我们没有任何与东岸人作对的理由,相反合作的却一大堆。这一点,其实也是国会里目前的主流意见,虽然国王夫妇看起来对此有些不满,但那又如何呢?生意就是生意!”乔治·克利福德最后说道:“我们真正该做的,是与东岸人取得战略方面的互信,然后想办法招募移民来到贝拉港定居,将这座港口彻底打造成一个稳固的中途基地,给我们的商船提供便利。印度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没必要现在就争个你死我活,不是吗?”
克利福德家族在伦敦也是薄有名声了。通过与清国贸易带回来的海量东方产品,不但给他们家族提供了巨额的销售利润,同时也趁机结识了许多的大人物,攀上了一些在他们以往看来很难建立的关系,这对家族未来发展的好处不言而喻。
孩子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了,累得要死,两天加起来睡了不到十个小时。且容我缓一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