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财富与销赃(一)
安娜跟那群士兵们交涉了一番后,那些人将其中三只幼小的鸵鸟送给了她,作为菜地被毁的补偿。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关系也都不错,因此安娜很快又一脸笑容地撑船回来了。邵元义看着那几只仍在兀自叫唤个不停的小鸵鸟,很自觉地上前帮忙。
毋庸讳言,盐城港临海的这一片土地,土壤质地是很差的,基本是以泥炭土(北海道多见这种土壤)为主,这明显是由于入海河流长期在枯水期被海水倒灌所形成的土壤环境,不下大力气改良根本不可能拿来种植谷物,撑死了发展一些园艺果林业而已——事实上盐城港城区周围就栽种着大量的果树,梨子、桃子、酸枣、苹果、葡萄、柠檬等应有尽有,产量也马马虎虎,供应本地居民及来往船只消费是足够了。
安娜在水库旁的自家院子后面圈养了一些三趾鸵鸟,这几只小鸵鸟正好可以放进去一起圈养。雌性鸵鸟大概每两三个月下一窝蛋,每只每次可生20个左右的鸵鸟蛋,然后便由雄性鸵鸟进行孵化。不过安娜这里肯定不会选择孵化鸵鸟蛋了,事实上她家的鸵鸟蛋大部分都是拿到码头上出售给当地商人的,然后由商人们经过消毒处理后再统一运回国内销售。
这些动物什么都吃,草、植物的根茎、树芽、果子甚至是退潮后海滩上的小鱼。它们会游泳,非常警觉,同时跑得也很快,所以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除了美洲狮之外,它们真的没什么特别的天敌,因此数量非常庞大,几乎已经成了一害。
人工水库内养着一些淡水鱼,同时水面也租给了本地居民放养鸭子和鹅。不过,在大多数时候,水库内也会冲来许许多多的不速之客,比如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天敌、几乎已呈泛滥之势的南美三趾鸵鸟。
邵元义此时在盐城港郊区所见到的便是一番这样的场景:一群不知道从哪钻出来的鸵鸟,在吃完了种在岸边的青菜后,它们又进入水库,游向中心沙洲边种的一些水生蔬菜——这种食物对它们来说是一种美味。
绍塞河是一条小河,河宽在8-10米左右,不过水流很深很急。它发源于安第斯山,每年夏天的时候,虽然降水稀少,但山上大量的融雪仍然会顺着河道汹涌而下,而这时就是绍塞河一年一度泛滥的时节。本地的居民们仿照南铁公司的做法,在附近挖了好几个带闸门的人工水库,以在丰水期更多地截留一些淡水下来。要知道,在枯水期的冬天,随着大西洋海潮的猛涨,大量海水会在特定的时刻倒灌进来,而这时就是一年一度的绍塞河从淡水河变成咸水河的时刻,这显然会极大地影响盐城港居民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邵元义的小姨子安娜撑着小船直往水库中心而去,她一边撑船一边发出声音惊吓着那群鸵鸟,希望把它们惊走,不要再糟蹋她辛辛苦苦种植的蔬菜。那群鸵鸟果然胆小,虽然美味在前,但仍然没有小命重要,因此很快朝另一侧岸边游去。
当然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沿海盆地内的黏土以及高丘上随处可见的石英石、大理石也不是没有价值,至少这些东西用来制造砖头(包括耐火砖)、石灰、水泥啥的还是不错的,而东岸建筑材料公司也确实有意在这里兴建一个分公司,以充分利用本地现成的资源。只可惜这些黏土不是高岭土,用来制陶是够了,制造瓷器则未必行,令人颇为遗憾。
不料它们今天确实流年不利,这才刚刚一上岸,一群从外面训练返回的民兵恰好途经此地。在看到这些鸵鸟不是私人驯养的后,这些尚骑着马匹慢跑的民兵们便纷纷从兜袋里掏出流星套索,朝这些鸵鸟身上套去。尤其是其中一名高乔骑兵,套索扔得尤其准,只见一只硕大的成年雄性鸵鸟才刚刚张开翅膀跑出没多久,便被他扔出的流星套索套住滚翻在地。在又一使劲挣扎后,套索便彻底锁结实了,雄性鸵鸟发出了凄厉的嘶鸣声。
东岸人的城市位于绍塞河右岸,规模不大,周围全是高丘(海拔一百多米)。在这个沿海的盆地内,因为多泥炭土和黏土,所以较为贫瘠,长的多是一些质量低劣的杂质牧草,除东岸居民移栽过来的树木外,便很少见原生树种,甚至就连低矮灌木都不多见,真真是一片荒凉的所在。
剩余的骑手们哈哈大笑,他们将队形分散开,远远地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包围圈,将急欲逃跑的鸵鸟搞得晕头转向、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该往哪里跑。在花费了一小段时间后,这些大大小小的鸵鸟便大部就擒,成了这些打靶归来的民兵弟兄们的猎物,真是倒了血霉!
而既然这片土地短期内不适宜种植谷物,那么本地四千多名居民(包括内陆地区的盐矿)的日常生活所需的面粉则大部分靠进口了。他们出口盐和咸鱼,进口粮食及一切日用品,两者相减还略有赢余,小日子倒也过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