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西印度洋(三)
他们是去年秋天(北半球的秋天)从新华港北上的,在奥斯曼帝国的苏伊士港足足停留了半年之久。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奥斯曼人组织货源的速度太慢了,以至于他们一直等到现在才有机会返航——如果再晚上半个多月的话,北印度洋的洋流和风向又将产生巨大的变化,届时任何沿着红海向南航行的举动,势必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他们就是不想继续留在苏伊士港也不可能了。
因此,1669年3月23日,在补给完毕食水之后,他们甚至都没来得及维护保养船只,便又匆匆南下,顺着洋流直朝棉河港驶去,并最终于4月2日晚些时分抵达了这个有着大片棉花种植园的港口城市。而就在他们入港的时候,据说载运着最后几批远东清国淮安府移民的船只,也恰好正停泊在这里整修。
三月下旬的北印度洋依旧是东北风占了主流,艾希托上尉指挥的“鲣鱼”号炮舰护卫着几艘东非运输公司的商船刚从红海返航。
东岸人设在岛上的据点位于西海岸,后世的桑给巴尔城附近,名曰“层拔港”,而桑给巴尔岛也被顺理成章地命名为层拔岛,据说名称源自东岸人祖上的称呼,意大利裔出身的艾希托上尉对此也不确定是真是假。
而东岸人引导(虽然是用武力“引导”)各国商船前往层拔岛进行贸易的原因,除为了收税抽成之外,也不无推销本国工业品的因素在内。比如,原本在东非海岸销量极好的印度棉布——主产自古吉拉特和科罗曼德尔,这两地从水稻种植中获得了大量剩余粮食,因此有充足的劳动力被农业中被解放出来,可以从事制造业——就被产自平安织造厂的东岸棉布给打败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东岸棉布的价格不比印度布高多少,更是因为东岸人在当地极为强势的地位,使得贩卖棉布而来的印度商人有些战战兢兢,最后干脆慢慢被挤出了这个市场。
在吉布提停靠后的船队没有再在中途逗留,而是指着沿着东非海岸南下,一路上顺风顺水,速度极快,3月20日就越过了蒙巴萨岛,然后在桑给巴尔岛西海岸下锚驻泊。
当地人拿来与东岸进行贸易的商品非常多样,但最多的还是象牙、黄金、高级毛皮、犀牛角等玩意儿。尤其是象牙,这种东西在各地都极为贵重,东岸本土也不例外,非常之多的有钱人喜欢购买象牙制品在家里做装饰物或日常用具,因此是一个很不错的市场。
船队中途在吉布提港短时间停留了一下,给留住那里的两百余东岸士兵和工程技术人员送了一些牛羊和小麦,以支持他们继续在当地捕捉黑人开采钾盐,这是东岸国内急需的战略物资,不可轻忽——目前本土对吉布提殖民地的要求是每年提供“至少一船”钾盐,这个要求说实话并不高,该地足矣轻松完成,前提是物资补给相对充足。
非洲人掌握了对大象野蛮而有效的捕猎方法,对陷阱、圈套和长矛都能运用自如,大量的野生大象倒毙在他们的面前。通常来说,一头象可以出五吨以上的肉——这种肉虽然据说富含蛋白质,但除了非洲人之外几乎没人喜欢吃——以及重达40千克的象牙。
从奥斯曼帝国进口奴隶的生意,多年来一直是东岸人平衡双边贸易的重要手段(当然不可能做到完全平衡,奥斯曼仍然在年复一年地向东岸输出贵金属),无论是本土还是新华夏岛,每年多多少少都会进口一些,以填补各地劳动力的匮乏。这批从奥斯曼进口的八百名特兰西瓦尼亚奴隶多为青壮年男子,乃国营棉花种植园订购,打算先运到棉河两岸修建水利灌溉设施,然后再分配到各种植园内修理地球。
这些象牙然后会经历长途运输到海边的各个港口,比如蒙巴萨、桑给巴尔、基尔瓦、索法拉等地,其中基尔瓦和索法拉最为重要,集散的象牙、黄金和高级毛皮也最多。不过在经过东岸海军一段时间的打击后,除葡萄牙人控制的蒙巴萨岛之外,其余港口的贸易多多少少都受了些影响,很多土著商人无奈之下被迫前往东岸人控制的层拔岛和义成港两地进行贸易,并缴纳税款,这使得大量黄金流入到了东岸人手中——为了冶炼、熔铸这些黄金,国家贵金属管理总局甚至专门在义成港建了个小型造币所,专门将收来的黄金铸造成一百元面值的金币运回国内,据说光1668年一年该铸币所就冲压铸造了超过十一万元的金币,给华夏东岸共和国的黄金储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几艘船上装载的商品五花八门,小到椰枣、葡萄干等食品,大到马匹、骆驼等牲畜,可谓是应有尽有。当然了,货物当中必不可少的是奥斯曼人转售而来的斯拉夫奴隶,也正是这些奴隶的失期才使得东非运输公司船队的行程一拖再拖,以至于最后差点走不了了,不过最后总算是赶上了末班车,运气还不错。
艾希托上尉护卫的船队因为隶属于东非运输公司,因此无需在港内缴纳关税,只需到港务局一次性缴纳微不足道的入港管理费即可自由驻泊。不过他们可没打算在此逗留多久,船上的牲畜和奴隶可都是要吃饭的,多待一天就会多产生一天的费用,还是尽快离开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