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皮斯科
龟岛支队最终只在皮斯科城内招募到了寥寥数十人,基本都是土生白人家庭子弟。杨明阳大方地给他们留了一个第四大队的编制,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填充人手。东岸人招兵招不到,不代表本地人招兵也招不到,这完全是两个概念。
一队骑兵疾驰而过,在干燥的路面上制造了大片的烟尘。
而整顿完这一切之后,时间已经到了1704年11月19日了,利马的西班牙人居然还没动静!杨洋少校忍不住了,打算全军出动,去找点事情做做,刺激下利马的索萨总督。
11月16日,第一批五百人的援军提前抵达皮斯科。这支部队的核心是一百名内务部警察,都是从全国八千多名武装警察中精挑细选的,或者胆气过人,或者枪法出色,或者体力好,或者会西班牙语,或者培训过火炮的操作与修理,总之都有一技之长,并不是泛泛之辈。
但即便经过大量开发,沿海地区因为先天条件有限,发展程度也就那样。真遇到危急时刻,你看这些逃跑的鳖孙还是沿着河谷朝内陆山区逃窜。东岸人没打算对他们穷追猛打,在派出少数人马象征性地进行了一番追击后,他们便鸣金收兵,撤回到了新占的皮斯科城,做起了准备工作。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四百名非国民劳务工,主要来自东欧地区,以波兰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立窝尼亚人为主。他们多多少少都有点战斗经验,汉语水平也还勉强,那么就足够了,战斗力的下限有了保障。
西班牙人征服秘鲁后,给他们带来了相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并征发人力修建了一些农田水利设施,把沿海平原给利用了起来,成为了秘鲁的重要产粮区,人口也日渐增多——说实话,对西班牙人而言,内陆山区动辄三四千米的海拔有些难以适应,还是平原住着舒服。
这五百人抵达后,龟岛支队的指挥官杨洋少校决定,将全军约一千五百人进行改编。除保留纯由五百名守备团士兵组成的第一大队外,剩下的三百内务部警察、三百流放犯人及四百非国民劳务工,统一打散混编,组成第二、第三两个大队,内务部警察分别担任各级军官和士官,以更好地掌控这支部队。
沿海的沙漠地区,除了部分依托河流发展起来的绿洲农业外,基本啥也没有。秘鲁寒流就是这么厉害,就是如此牛逼,带给你丰富渔业资源的同时,也让你沿海地带降雨稀少,是不是很蛋疼?要知道,秘鲁那少得可怜的平原几乎都位于沿海,没有水,这些平原就没法利用,就是沙漠。所以,从古代的印加帝国起,秘鲁的大部分人口就居住在内陆的高原地带。这里气候凉爽些,水也相对多一些,比沿海沙漠的条件要好多了。
说实话,他对手底下那些歪瓜裂枣并不是特别信任。出身正规野战部队的他——之前曾担任第六骑兵营营长——也看不起这些习气深重、技能生疏的三流士兵,更担心这些人不听指挥,影响作战,因此决定把他们彻底打散,重新混编,哪怕暂时牺牲一点战斗力也在所不惜。在战斗中洗牌,在战斗中融合,如此才能彻底为他掌控,为东岸的战略目标服务。
是的,他们就是败军之将,刚刚被东岸人击败的溃军。他们放弃了自己守护的皮斯科城,如丧家之犬般朝内陆山区逃窜。在那里,他们还有机会重整旗鼓,靠着库斯科将军的支援,再度杀回来。至于说为什么不往南逃,其实也很简单,全是沙漠,人烟也稀少,跑过去也没地补给。毕竟在这个年代,秘鲁的大部分人口,还是居住在山区高原上,这既是历史遗留因素,也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有关。
杨洋还在皮斯科城内招募人手。尤其是那些土生白人,合作真的很困难吗?查尔卡斯、智利一带无数的事实证明,土生白人与半岛白人之间并不是一条心,与印第安人之间更是仇深似海。在秘鲁这个地方,原住民数量还是很多的,有原住民血统的梅斯蒂索人更是大把,他们才是与东岸合作基础最弱的人,不值得花费大心思。只有真正等到东岸陆军控制了秘鲁的大片土地,印第安人、梅斯蒂索人看到大势已去时,其态度才有可能从对抗转向顺从,印第安“伪军”才有可能大批量组建起来。就目前而言,土生白人家族是最靠谱的拉拢对象。
而在骑兵身后,还跟着一群盔斜帽歪的步兵。他们神色惊慌,队形散乱,很多人手里失了武器,一看就是群败军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