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朝鲜(二)
一队轻骑驰过尘土飞扬的官道,路边几个扛着锄头的农户面面相觑,然后竟然不约而同地叹起了气来:“这东朝大兵怕是又要出征了。”
文登县的农户有了可以传家的私人土地后,劳动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再加上邵树德想尽一切办法给他们四处筹措牛羊等牲畜(通过西北垦殖银行贷款的形式发到农户手中),因此东岸人的统治在该县迅速确立了起来。东岸干部们下乡再也不用担心像在宁波府那里会被人打闷棍,相反一旦有行迹可疑的外地人来到县里,还会经常有人跑到官府告密顺便领赏,从上到下不敢说经营得铁桶一般,但统治基础确实是相当稳固了。
下午的常委会召开得非常顺利,与会的魏博秋、茅德胜、梁向俭(刘海洋请假)对于进攻朝鲜的议案并无原则上的异议。除了魏博秋对发动此战的时机表示出了些许疑问之外,众人均表示支持发动一场小规模的对朝赝惩行动,并从中攫取一些政治、经济利益。黄仪和汤萌旭二人(常开胜和接替杨明阳的蓝果上尉请假未至)虽然不是常委,但也列席了会议,不过他们只有建议权而没有表决权,且也没有提出什么疑义,故调集三个仆从师、少许东岸直属部队(1万多人)进攻朝鲜的事情就这么定下了,接下来便是司令部作战科的参谋们制定并完善计划。
总的来看,文登县的土改开展一年半时间以来,由于地主士绅势力几乎不存在,本县人丁也很稀少(其中一部分甚至还是外来户),改革的阻力那是相当之小,因此几乎所有成年人都分到了地,且还有大量剩余的荒地作为“公地”被放在一边休耕,以便将来人口多了以后再拿出来分配。
其实按照组织原则,对于这类军事行动,拥有全权的邵树德还是可以一言而决的,不过考虑到自己毫无信心的军事能力,他觉得还是多听听众人的建议比较好。而在一下午的会议过后,与会几人原则上同意了征朝的决议,于是乎,邵树德便批准了这份由茅德胜呈递的作战申请,即:调集仆从军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总计1.05万战兵,外加从南方调回的挺身队第五大队2000人、库页岛遣来的山丹士兵1500人、黑八旗重步一个营,并约1万名军夫,全军合计将近2.5万人。
而在福山县取得成功后(当时该县只有四五万居民),邵树德又把目标瞄上了当时拥有五六万人口的文登县。他利用伤退老兵、本土送来的上千兵团堡学兵以及少许抗清军政学院培养出来的干部,在挺身队官兵们的配合下,在文登县开始复制之前做过的一切。
从这些部队的组成就可以看出,邵树德压根就没敢动山东的各路人马主力,毕竟这些人主要还是防着青州府、济南府一带的十余万清军。这些清军操练日久,战力还算是不错的,他们目前虽然分驻各要点(防备猬集在前线时被东岸大军从侧后登陆掐断补给线),但若获悉东岸主力原调,他们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就能轻松集结起来,然后进犯登莱,这显然是邵树德不愿意看到的,故他只抽调了这么万余战兵,而将主力留在了山东。
福山县早在1650年的时候,就已经年产小麦1.1万吨、大豆五千吨、苜蓿十万吨,农业是登州六县(仅指掌握在东岸人手里的六个县)发展得最好的。这其实得益于黑水开拓队政府的重点帮扶政策,他们将济州岛牧场上的牛羊通过西北垦殖银行低息贷给福山县的农户(总数约有十余万头),然后趁着地主士绅势力被各路人马一扫而空的有利态势,对全县实施军管,丈量土地、按人头分地,然后大力推广三茬轮作制度,该县的农业一下子便发展了起来,令人喜不自胜。
不过这1.5万名战兵的战力却也不是盖的,至少打起朝鲜人来说还是不难——占领朝鲜或许较难,但取得几场战役的胜利,迫使朝鲜主动求和,进而答应东岸人提出的若干条件,却也是可能办到的。毕竟,现在的朝鲜王国大军,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远远比不上被后金完虐的1636年(能战的多已战死),他们的主力部队御营厅的战斗力,似乎也就那么回事。东岸人只要谨慎对待,自己不出大的纰漏,肆虐南方的全罗道、忠清道、庆尚道一带绰绰有余,而剩下的,自然就是等待朝鲜人上门求和了,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此地是福山县,整个登州府不多的被东岸人直接管辖的县份,另外几个分别是文登县、莱阳县、栖霞县、海阳县(大嵩卫改县)和荣成县(成山卫改县),如果再算上烟台的话,辖区总人口已经突破了三十五万人,而其中人口最多的就当属拥有七万余人的福山县。
1653年6月16日,将近二万大军于烟台港一带集结完毕,战斗已经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