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保定地区(三)
定军县手工业发达,且近年来已经逐渐升级到了半机械化生产的层次上,由地区行署投资兴建的中央动力传动车间便是明证!而相对应的,工业进步了、商业发达了,所带来的城镇化发展对移民人口的需求也急速增加,无论是从事所谓“低贱工作”的爱尔兰人,还是从事相对高端工作的手工业者,都是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虽然后者的重要性可能更大些(毕竟现在联合省下了大笔订单嘛),但前者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这座城市的发展一定会遇到瓶颈,这几乎是可以确定的事情——保定地区的主要官员们,现在已经隐约认识到了这一点!
非国民劳务工,在现在的东岸,真的是太过于重要了!在这一点上,邵耀光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的,尤其是在诸如下水道工作、垃圾清理、猪圈清扫等相对劳累、肮脏的工作上面,外来的非国民劳务工有着相对明显的优势,本地居民完全竞争不过他们(更准确地说是压根没打算和他们竞争)。可以说,在如今的东岸共和国,劳务工群体规模的越来越庞大不是没有理由的,东岸已经对他们“依赖上瘾”了!
原本横穿城市的污水河(塔夸里河的一条小支流)的大部分已被开挖成了深深的沟渠,为此运出来的污泥和垃圾几乎在城外堆成了小山。后来实在是被臭味熏得受不了的居民们,又在政府的组织下,将这些充满细菌和病毒的污泥填进了一些死水塘和沼泽,这才作罢。
不过,执委会诸公也都是明白人,明白劳务工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而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尤其是在如今英荷战争正烈,新的辽阔市场的大门徐徐开启的情况下——因此,在他们的刻意引导以及市场环境的催逼下,现在的东岸共和国在机器的普及上真的是没说的,一系列能够取代人来工作的机器在这些年被陆续发明了出来,其中有些甚至还与后世的机器有所差别,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
邵耀光作为保定地区实际主持工作的副专员,同时也兼任着定军县的县长,在被卫生部一干官僚们大肆抨击后,脸上也有些挂不住,会后便带了不少随从,亲自前往正在进入尾声阶段的下水处理设施工地上。如果可能的话,他还想看看能不能提前几个月结束这个烦人的项目,哪怕为此多花些钱也在所不惜——之前发生的一场霍乱死了200多人,本地居民们可都记忆犹新呢,如果向他们临时开征一笔税收收个几千元上来加快工程进度,想必他们的抵触情绪也不会太大。
按照《真理报》报道东岸国内机器化生产进程的“抒情文章”上所说的就是:“已有的一切机械发明都极大减轻了人们的日常劳苦!很多笨重的、累死人的活计已经被机器淘汰掉或几乎处于淘汰的边缘,森林密布的南鸭子湖流域,二十年来因使用大粗锯而弄得精疲力竭的木匠已经几乎看不见了,锯木机将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减轻了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
就在上个月(3月)底,卫生部巡视组结束了在蛟河、保定、北鸭子湖三地区九县的卫生巡查,最后总结时,定军县受到了毫不留情的批评,因为这个素来以手工业发达著称的县份一直以来都在往塔夸里河内倾倒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但污染了本县的人畜饮水,还对下游夷陵、定西等县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因此被巡视组重点批评。
“割麦子是一种‘高贵的艺术’,但你总不能说,弯腰弓背、无尽无休地单调收割一整天的麦子,要比管理一整天收割机省力些;你同样不能说,在一个没有机械化的铁矿或煤矿中劳动一天,要比在一个完全机械化的矿井内劳动一天要省力些。”
“污水绝对不能排进塔夸里河了!”这天亲来现场视察工程进度的邵耀光斩钉截铁地说道:“这不仅仅是为了环境的问题,而是已经威胁到了我们的健康。卫生部巡视组的官员告诉我,本县这两年逐渐增多的痢疾、霍乱病情与饮用水被污染有着极大的关系,塔夸里河,是附近几个县数万居民的母亲河啊,不能被如此糟蹋!”
当然了,即便机器化生产普及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机器终究无法取代人的作用——更何况机器化生产同样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劳动力需求——因此东岸工农业体系每年始终需要“吞噬”大量的新增劳动力,工商业越发达的地区越是如此。它们不是“吞噬”本国落后地区的廉价劳动力,便是吸收外来的劳务工,而东岸现在国情下(贫富差距较小,国民生活水平不低,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庞大),压根就没什么廉价劳动力,即便是落后内陆农业县的百姓也是如此,他们吃喝不愁,凭什么去臭烘烘且疾病丛生的下水道里清淤?因此,你便看到了,近几年来东岸国内的非国民劳务工数量飞快地从七八万人一路攀升到了二十万人以上,这增长速度也是没谁了,从某个侧面印证了三大劳务经纪公司旗下生意之红火。
一车又一车腥臭得令人作呕的污泥被挖了出来。持续了已将近三年的定军县城下水改造工程已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此时活跃在施工工地上的工人总数已经超过了三千人,令人极为惊诧。不过,在这三千人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仍然是来自爱尔兰、意大利的非国民劳务工们,而被政府的本县居民甚至还不到一千人,外籍劳务工对东岸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