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472章 命运(二)

第472章 命运(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前者很好理解,左营毕竟是一个半独立的军阀集团,无法自产火枪大炮——哪怕差一点,但必须有——是十分危险的,成都制造局应运而生,获得了四川幕府的许多投资。农业领域,刘奇主要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在旧有模式上提高产量,丰富农产品种类。这种改革不触及封建所有制,对所有人都有好处,因此阻力极少。刘奇从宁波、登莱聘请了很多农业领域的退休专家,用他们为老师,教授各种农业知识,同时大办农学,吸收下层知识分子入学,将知识和经验推广到各处。三十年下来,成果斐然,全川稻谷、豆子、蚕桑、果蔬、禽畜产量大增,不但有力支持了刘忠贵的南征北战,还有富余出口换取宝贵的外汇。

“总要做点样子嘛。”这个事,张绍宗没有深说。

“自然不会让曹员外难做了,这布只在沙头市批发。夷陵州那边,还要多多拜托曹员外了,曹家在蜀中的人脉,老夫也多有耳闻。”张绍宗笑着回道。

“张东主,既然这布东国人自己也买,那我就不说什么了。你带过来的三千匹,曹某包下了。哈哈,这数量刚刚好,多了不行,大清这边还是流行粗布。”曹员外说道:“对了,夷陵州那边你不会去了吧?”

夷陵州,与其说是湖北的商业口岸,不如说是商品入川的重要中转站。四川的粮食、茶叶、盐巴、药材、绸缎、木材等商品,大部分运到夷陵州集散,少部分会向东运至沙头市、汉口镇等地。同理,东部的工业制品,也大部运至夷陵州,目前这个生意由大发永航运字号控制着。这是长江航运委员会授予的特权,没有人敢不服。

比起十年前,大顺的国力增加了不少,但竟然更加难以反抗了。每每想起此事,张绍宗都觉得难以理解,但仔细想想,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话说四川幕府如今也换主人了。刘芳亮的养子刘忠贵上半年病逝,由其长子刘高止(为避建武帝的讳改名)袭爵蜀国公,并接掌节度使大位。不过这位刘郎君显然不如他爹有本事,老将多有阳奉阴违的,尤其是孤悬滇西的那帮子人,基本已经在长沙朝廷的操作下投靠了过去,算是帮中央政府结束了滇省分治的难堪局面——对这些桀骜的军头们来说,反正主公也是大顺建武帝的臣子,自己投过去,当真没什么心理负担。

大顺的工商业,张绍宗没有做过全面细致的调查,但他相信,东岸资本渗透的力度很大,这十年感觉尤其明显,速度呈逐渐加快的趋势。所以,在看到顺国商品出口时,你也仅仅只能知道这个商品确实产于顺国的某家工坊,至于这家工坊与东岸资本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谁也不敢保证。资本的渗透,是无声无息的,一般人很难察觉。

四川如今也发展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工业了,如以军工、重工为主的成都机器制造局,供应着川军系统七成以上的训练、战斗所需器械和弹药。剩下的三成,部分由长沙朝廷拨付,部分采购自黑水。而围绕着成都制造局,还有大量私人经营的小企业,丰富着这家大型官办企业的下游产业链。可以这么说,成都就代表着四川的工业精华,四川的重工业和制造业,基本可以与成都划等号。

因此,他真心相信,东朝确实有拉帮结伙的心思。两千万人口,不足以制霸全球,特别是未来其他国家若是发展起来了,面临激烈的挑战时,如果有小弟分担成本,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就像如果日本有一天突然富国强兵了,拥有几十万训练有素的陆军,数百艘水准以上的战舰,你东朝怎么办?只凭远东五藩的军力怕是力有不逮,这时候如果在当地有“堂口”,“堂主”、“香主”们带上打手,在东岸“帮主”的命令下,死命锤日本一顿,那就省了从本土调集精锐而来的巨大成本了——帝国的财政状况,从来都是不容乐观的,帝国的灭亡,也从来都是从财政崩溃开始,东岸人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四川经济的规划师、前节度掌书记刘奇也在一年多前去世了。此人倒是个经世之才,深得刘忠贵信任,担任四川经济改革的操盘手。前东岸顾问陈明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认为此人“极为务实”,他主攻两件事,第一是军事器械的部分自给,第二是农业领域的大量投资。

东朝全国才多少人口、多少海陆军,现在摊子铺得这么大,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都在插手,未来干涉深入后,还要调派更多的陆海军过去,国内几乎要为之一空了。另外,各种意义上的财富(包括货币、实物、人才等)也不一定能撑得起这么大的摊子。要知道,他们不仅仅是想要表面上的控制,比如监视贸易航线和商品流向,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深入掌控全世界,这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就海了去了,人家一旦反抗,还得临时增加几倍的投入。这要是没点帮手,确实吃力。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