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洛阳府(八)
“知道了,大哥。放心吧,我们是去过好日子的,不是打架闹事的。现在洛阳府建设得这么漂亮,朝廷很多衙门都搬过来了,真相赶紧去乐呵乐呵啊。”众人纷纷回应道。
“大哥,新首都也很一般嘛,没传说中那么邪乎。”太阳刚过正午,一群饥肠辘辘的人涌进了神都区北部的某个小村,然后在村口某间食肆内坐了下来,大呼小叫地让店家赶紧上菜。
洛阳府,新首都,听说一切都是按“千年大计”标准来建设的,真的很期待呢。
好在这一切终于要结束了。这两年多来他们拼死拼活,也攒了下了不少钱,开一家贸易公司绰绰有余。虽然比起国中那些大贸易商们还有所不如,可万丈高楼不都是从平地起的么?金真男有信心,在这批老兄弟的辅佐下,凭着大伙敢打敢拼的劲头,一步步把公司业务经营得蒸蒸日上。
神都区深处内陆,自然更没什么人过来圈地搞农场了。虽然神都区政府非常渴望,甚至表示租金可以减半征收,营业税等各种税收也有优惠(前五年免除,后五年减半征收),但依然应者寥寥。除了一些寄希望搞好政府关系,打算到东岸发展的外国投资者们愿意投资这个行当之外——你还别说,今年以来就有十多名犹太富商与东岸政府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开始搞农场,为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赞许——本国商人对此是敬而远之的,让人头疼。
前往查尔卡斯的路难走算什么?再大的苦我们都吃过。当地的印第安人不友好怕什么?这些年抓过的、杀过的印第安人不知凡几!只要再招募一批人手,保管那些印第安人不敢有什么鬼心思。
本来还有一些私人经营的小农场——这个“小”其实也是相对的,很多面积甚至超过旧大陆大部分贵族的领地大小——但这些年粮价不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也对投入大量财政资金保护价收购粮食有所疑虑,很是打击了不少私人农场经营者。久而久之,现在还愿意干这一行的是真心少了,除了那些签了五十年、六十年长约的人还在坚持之外,二十年、三十年短约到期的基本都清盘散伙,拿资金搞别的项目去了。如今东岸经济大发展,机会多的是,何必吊死在农业这一棵树上呢?
只要自己成功地在洛阳府站稳脚跟了,那么远在朝鲜的家族大概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吧。汉阳城的政治斗争实在是太激烈、太残酷了。即便金家靠着东岸人的赏识,目前地位还算稳固。但说到底,家族出身、底蕴还是太差,颇被那些两班贵人瞧不起。再者,你当大王真的对于东岸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金家没意见么?呵呵,这些年坐拥襄阳、杆城、高城三郡的全家如何?不知道挨了多少明枪暗箭。若不是他们手头有地盘、有军队,朝廷也不敢公然动手的话,全家早就灰飞烟灭了。全家如此,金家自当引以为戒啊,汉阳城李家可不是什么心胸宽广之辈。
但耕地这玩意儿,怎么说呢,不是不好,你得看什么地方。搁在人口密度较高的中国、印度,那自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让徒弟拥有着累世不愁。可在东岸,区区一千万人,但拥有的耕地面积却丝毫不逊色那两个国家,可见耕地在东岸这里,不能说一文不值,但真的价值不高。君不见,国内大片的荒地都是由国家出面,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搞的机械化大农场么?
必须尽快在东岸闯出名堂!也只有闯出名堂了,才有机会提升社会地位,接触到更多的有分量的人物。而有了这些大人物的交情,金真男才可以“挟东自重”,反哺朝鲜的本家,让他们白头山金氏家族的基业万世永固。每每想到这一点,金真男就充满了斗志,这也是他能够在草原上坚持这么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新首都各区之间的发展有多么地不平衡。官气最重的北城区及商业最繁华的南城区就不说了,同样是从无到有发展的玉泉区、洛邑区和明镜区,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文化方面的发展,都要甩神都区一大截。神都区目前所依赖的,除了搬到这里的大型骡马集市和几个正在规划建设的厂子(多为交通装备制造业)以外,就只有那大片的可开发的耕地了。
“赶紧吃饭吧,少说几句废话。吃完了继续赶路,去南城区。”金真男喝完了奶茶,抓起一个大饼胡吃海塞,一边吃一边叮嘱道:“神都区鸟不拉屎的,北城区官威又太盛,玉泉区都是神仙一般的读书人,想来想去,确实只有南城区最适合咱们扎根。到了那边,你们一个个都把浑身的匪气给我收起来,也不准喝酒闹事。否则进了大牢,我可没那本事把你们捞出来。天子脚下,首善之地,没那么好混的。”
神都区地域辽阔,是洛阳府辖下六区中最大的一个,不过人口却是最少的,足见其荒芜程度。这个小村又位于神都区北部,更是荒野中的荒野所在。若不是还靠条西班牙时代修建的通往秘鲁的驿路的话,这里的人口可能还要更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