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维亚纳堡
这艘联络船除捎带了一批货物外,还有两位外交特使和大量的机密文件,这都是要送到法国巴黎,交给东岸大使林定之。文件里有高文刚(目前仍在奥斯曼帝国)给林定之的外交训令,该训令要求他尽快求见法王路易十四,并尽力说服他不要进攻低地地区或神圣罗马帝国——神奇吧?东岸人和奥斯曼是准盟友,现在却劝法国人不要进攻神罗给奥斯曼解围,事实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复杂——以免酿成席卷整个欧陆的大战。
“你们的语言可真难学。”葡萄牙北部的大西洋近海,名叫阿尔梅罗的葡萄牙领航员悻悻地说道。
高文刚不太相信能够说动路易十四,但这种事情总是尝试一下才能知道,万一就说通了呢?或者即便最终没说通,但延迟一下人家开战的时间,总也是好的,不是么?
船长觉得,如果要成功地进行干涉的话,除了要将主力舰只大量抽调而来外——至少4艘“执委会”级战列舰、12艘“节气”级护卫炮舰和若干艘“星”级轻巡洋舰——最好还要能够说服荷兰国内的一些重要人物,让他们明白东岸人的舰队干涉是符合联合省的利益的,是为了他们不被英国佬占便宜,并以此软化荷兰人的对抗意识,让他们的海军不与东岸人进行对抗,减轻自身的压力。毕竟,东岸海军再骄傲,也不会认为自己的这支特遣舰队有实力一挑二,同时对上荷兰海军与英格兰海军,那不是自信,而是自大!人家加起来大几百艘战舰,啃也把东岸人啃死了。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现在的葡萄牙王国,与东岸共和国的利益结合已经相当紧密了。他们在澳门靠东岸人分润一点东方特产商品,在印度靠与东岸合作共同对付葡萄牙人,在东非靠与新华夏岛和南非的贸易赚取利润,在安哥拉向东岸国营农场、林场出口黑奴,在巴西则完全依赖与东岸的进出口贸易,就连在葡萄牙本土,其葡萄酒、干酪、马匹等商品,也大量出口至东岸,同时从埃及、叙利亚和克里米亚进口小麦,这利益牵扯确实太深了,深到已经完全断不开了。
商船下锚完毕后,岸上便过来了一群衣衫破旧的葡萄牙力工。他们扛着各种简陋的工具,带着数量马车,在一位大腹便便的码头官员的指挥下,将船舱里的货物一一卸下。值得一提的是,往外卸货时用的是蒸汽吊杆,这是从东岸进口的设备,耗资不菲,但非常实用,极大提升了码头的吞吐效率。
葡萄牙国王佩德罗(原阿方索国王的弟弟)对此也比较满意,签署文件同意了上述安排,虽然他似乎也没多大选择的余地。要知道,东岸人可是给予了葡萄牙王国在商业利益上的优惠,即不但增加了部分葡萄牙商品的进口额度,还减免其一定比例的关税,算是非常有诚意了,因此佩德罗国王其实没的选择,不然国内商人和贵族也不会答应的。
码头设备的蒸汽化,如果做得最好的无疑是英国人。葡萄牙作为最先接触蒸汽机的欧洲国家,在这方面却落到了最后。究其原因,还是和其薄弱的工业基础相关,即不是不想搞,是真搞不出来,最终只能买英国人生产的蒸汽机,也是无奈。
因为他丰富的航海经验,于是被波尔图码头的管理部门聘用,成了一名领航员,薪水还算不错,虽然不能让阿尔梅罗发财,但也足够养活他自己和一家老小了。这次东岸人与葡萄牙方面商量,将位于利马河口附近的维亚纳堡港口进行扩建,包括大型仓库、炮台、灯塔(由东岸负责灯具)、疏港公路、军营(海军专用)、医院等等,总投资估计超过了十万元,在葡萄牙算是一笔大投资了。目前初步决定是由双方共同出资,东岸人获得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葡萄牙人则可以收取租金及民用商品的进出口关税,算是双赢了。
当然现在东岸蒸汽机对一些国家有条件解禁了,葡萄牙王国也是其中之一。上次里斯本港就一口气从东岸的黑山工业公司进口了八套蒸汽吊杆,创了东岸单个客户的购买记录,可见两国关系的密切程度。
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他那满载货物的船只不幸沉没在了加那利群岛的圣克鲁斯港附近。由于阿尔梅罗并没有为自己的船只和货物购买昂贵的保险,同时还要支付给死亡的水手、合伙人补偿金,因此一下子就破产了,不得不卖掉家里的别墅和不多的土地,来到波尔图找了份工作过活。
整个卸货工作最终持续了两天时间才宣告完成。不过他们现在还不能就此离去,因为他们采购的葡萄牙商品(含葡萄牙人转卖的他国商品)还在运输的路上,故需要等待个大约一星期的时间。而就在他们百无聊赖地窝在港口内晒太阳的时候,一艘从伊斯坦布尔方向驶来的东岸联络船靠岸停了过来,以修理一下在风暴中破损的桅杆。
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水手,去过埃及,去过加勒比海,去过塞内加尔河,当然也去过东岸,并且在那里生活了长达三年的时间,以一个葡萄牙商社的代理人的身份。后来他又与人合股,借了一大笔钱,经营起了东岸机械零件、钢条、染料、武器装备等商品生意,在波尔图一带也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