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斋桑泊
嗯,清国军队目前还在东方奋战,牵制了准噶尔人极大的精力,以至于策妄阿拉布坦都征集了大量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前去吐鲁番作战,可见战况多么紧急。既如此,我们可就不客气了!趁着突厥斯坦北部空虚无比的有利情况,先占了便宜再说,然后再以逸待劳,重创腹背受敌的策妄阿拉布坦。
监工来了,农奴们顿时不再闲聊偷懒,纷纷卯足了力气干活,生怕被处罚。他们都是这个小镇(斋桑泊堡)的居民,更准确地说,是移民。是的,他们大部分都是西部地区的逃亡农奴或流放犯人,被西伯利亚地方官员们搜罗起来后送到了斋桑泊一带兴建定居点,名义上说是为了抵御吉尔吉斯—哈萨克人的侵袭,保护俄国腹地,实际上是针对谁的,不问可知。
如此完美的计划,成功率当在九成以上,这可真是太幸运了!
“所以你被抓到斋桑泊来了,逃奴!”阴恻恻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却见一位身穿制服的公差站在那里,手里提着一条皮鞭,道:“若是再让我看到你在偷懒,我会抽得你满地打滚,我保证。”
当然也有人弱弱地指出,若是清国军队被击败或者撤退了,他们再贸然南下的话,岂不是会与策妄阿拉布坦的主力大军迎头撞上,遭遇灭顶之灾?唔,是有这个可能,但鉴于清国使者传来的消息,短期内他们应该不大可能撤退。博格德汗与策妄阿拉布坦的矛盾是不死不休的,清国的将军们敢冒触怒皇帝的风险撤退吗?可能性似乎很低。
“我就是从彼尔姆来的。”旁边一位中年男人幽幽地说道:“你如果到了彼尔姆就知道了,那里的生活到底有多差劲。不然的话,你以为我会逃到西伯利亚来么?我们家乡的人都说,东部的托木斯克、托博尔斯克才是生活的天堂,于是我跑来了。结果当地居民告诉我,他们那里的土地贫瘠,产出很少,冬天还冷,穷得不得了。他们还说,库兹涅茨克和比斯克的生活好,那边面包、蜂蜜、酒、熏鱼应有尽有。该死,我的忍耐到了尽头,我不再相信任何人的鬼话了,我不会再傻乎乎地跑去库兹涅茨克经受失望……”
那么,就不要瞻前顾后了,必须尽快调集兵马,一开春就迅速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当地的少量守军,然后掠走准噶尔人在当地的补给,烧毁其城镇,最后再联络清国人,确定下一步行动的方向。
“唉!我们的日子不好过啊,土地少,赋税重,使人动弹不得,还要额外承担劳役,简直活不下去了。你去瞧瞧,萨拉托夫或彼尔姆,那里的生活才叫好呢。土地辽阔,耕地要多少有多少,简直好得不得了。”一座军事哨所的建设工地上,某位胡子拉碴、衣衫褴褛的工人唉声叹气道。他身上的衣服很单薄,根本不能抵挡严寒,更别说上面还有许多破洞了,冷气嗖嗖地往里面钻,迫使他不得不加大干活的频率来抵御身体的不适。
差不多是时候终究蒙古人在中亚的统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
1704年11月1日,天寒地冻,太阳黯淡地跟一盏随时会灭掉的灯火一样,根本无法为大地上正在工作的可怜人提供一丝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