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西行(二)
不过,这东国人也当真是可恶,浑把自己当成了天朝上国,一个小小使节也敢对自己和自己的朝廷指手画脚,这如何能忍!自己还是要想办法多引一些外洋商人进来,比如那些英吉利人、弗朗机人、荷兰红毛等等,这首先需要自己有一个出海口才行。好吧,到这里又绕回来了,还是得从那些前明余孽身上想办法啊。这就需要等待时机了!
1681年10月8日,长沙,晴。
当天及后面的几天时间内,以姜云帆为代表的东岸使团与顺国方面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令他十分满意。而李来亨呢,也获得了东岸人继续供货的允诺——甚至包括帮助他们更新长沙枪炮工厂部分设备的允诺——这对于守住四川意义极为重大,双方可谓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至少现在看起来是这样没错。
东岸使者姜云帆很快在李来亨的贴身太监的邀请下来到了这个偏殿内。如今已经五十余岁的李来亨轻轻叹了口气,挥手找来了大顺工部、户部、兵部的几位尚书、侍郎们,让他们直接与姜云帆等人谈。这些人基本已经知道了此次谈判的基调,因此谈起来也很有针对性,即在明知无法阻挠东岸人开设贸易通商口岸的决心的情况下,仔细筹划、反复谈判,尽可能为顺国捞取好处,就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了。
“东国人性喜逐利,对贸易之事素来重视。臣听闻他们在宁波广建织厂,怕是盯上了咱大顺的市场了。”银枪效节军大将、巫山伯郝平说道:“吾国亦有织户,而且很多,所产布帛行销各省,如武昌之保安布等等。但吾国之布业有个很大的问题,即多为小门小户自织之土布,也就是近年来,在长沙、岳州、衡阳、武昌、南昌、赣州等地才出现了一些机织工坊,遽然放开市场给东国人,怕是有不测之祸。”
顺国方面最关心的仍然是战争物资的贸易。他们现在刚刚攻取了四川大部,地盘是大大增加了,然则面临着军事压力却有增无减,特别是在川北、汉中的诸多通往蜀地的关隘仍被清军控制的情况下,四川的顺军可以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能不能稳住阵脚委实很难说。
一个死于荒野被人传首各处,一个居于高宅大院睥睨天下,两个下场相差如此之大,一切的源头都在于1643年渤海湾内一支船队在烟台的登陆,世事之离奇,大概莫过于此了。
而且,当初左营入川前东岸人曾给予了他们大批枪炮、军械和甲具,如今打了好几年仗,这些损耗得非常厉害,而长沙的兵工生产基地又完全无法补充缺口,故现在大顺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来自东岸的军事物资。
太子李嗣名如今大概三十三四岁的样子,是李来亨的长子。早些年的时候,李嗣名还时不时上个战场(当然也不可能领兵一线作战),最近十年来愈发少了,只遥领了一个湖北节度使的职务,大多数时候都待在长沙太子府内,有时也去宫中,帮助李来亨处理政事和军务。当然他也不知道,历史上在康熙三年(1664年)清军围攻茅麓山时,他率四千人守谭家寨,“阻险据守”、“排列枪炮挨牌拒敌”,清军三路围攻,攻拔围栅,李嗣名“中流矢死”。
姜云帆来之前就知道了马文强交的底,因此这会很爽快地答应了顺国提出的军事援助的请求——说是援助,其实也是要付钱的,只不过可以暂时赊账罢了。当然他的这个许诺也是有附加条件的,即大顺方面必须维持与南明朝廷及其他一些割据政权如浙南鲁王、福建郑氏和广东李氏之间的和平,不得擅启边衅,否则东岸人有随时中断军事援助的权利。
姜云帆等人在一座偏殿内暂时等待,顺国礼部的官员陪着打哈哈聊天,姜云帆勉力应付,不过看起来心不在焉的。而在与他们一墙之隔的另一座偏殿内,大顺皇帝李来亨正与太子李嗣名、萍乡侯高守贵、巫山伯郝平等心腹臣子谈话。
李来亨在沉默很久之后答应了这个要求。反正他们现在消化四川、应付清军反扑还来不及呢,没理由再与敌人多线开战。等到自己缓过这几年,到时候还不是想怎样就怎样?制造一些自己是受害方的边境冲突证据很困难么?自己自卫反击攻入帝国领土,难道不很寻常么?相信只要不是闹得很过分,捞些好处就果断收手,东岸人应该不至于会怎样。
许是如今威福日重的关系,李来亨一直等到了好几天后,才宣布在自己的皇宫内接见东岸特使姜云帆一行人。而他如今所居的皇宫,已经从相对逼仄狭小的原督抚衙门换成了一座崭新的宫殿,即在前明吉王府的基础上新修成的宫殿。